正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半夜睡得正熟,却在大约凌晨三点左右短暂醒来。人们常常会疑惑,自己是不是睡眠出了问题,或者是否与压力、焦虑有关。事实上,夜间短暂醒来并不一定是睡眠障碍,而是人类睡眠体系中早已存在的一种现象。

其实人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睡眠并不是连续的八小时,而是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中间存在一段平静清醒的时段。这个清醒时段被用于交谈、思考、祈祷、记录梦境,或者简单地保持放松。它并不是异常,而是一种与自然光照、社会节律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习惯。

半夜为何会惊醒(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人类曾长期保持分段式睡眠

人类的夜间睡眠曾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呈现分段结构,即由第一段睡眠和第二段睡眠组成,中间存在一段持续约一小时左右的自然清醒期。这一睡眠模式在前工业社会中广泛存在,并非某一地区的特殊现象。

历史记录为这一模式提供了证据。在欧洲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书信、家庭记录、文学作品以及宗教文献中,都能找到清楚的描述。例如,个体人类在日落后不久入睡,数小时后自然醒来,短暂活动后再进入第二段睡眠。类似现象亦可在非洲和东亚地区的传统文献中被观察到找到,其中夜间醒来常被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应当避免的事件。

人类学与睡眠生理学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分段睡眠的存在。在无电照明或人工作息限制的环境中,睡眠往往更依赖自然光照与昼夜节律。对马达加斯加传统农业社区的长期睡眠监测显示,成年人的夜间睡眠中常出现稳定的清醒时段,同时白天存在规律性小睡。这种睡眠结构与历史资料中描述的夜间中段清醒非常一致。

对其他前工业社会人群的研究也呈现类似结果。例如,在坦桑尼亚、纳米比亚和玻利维亚的狩猎采集与农耕群体中,研究者发现参与者的睡眠时长与现代多数人群接近,但睡眠时相更依赖自然昼夜变化,且夜间清醒期的出现更为常见。这说明分段睡眠并不是睡眠不足或睡眠障碍的表现,而是人类在自然生态条件下形成的稳定行为模式。

总体来看,分段睡眠并非例外,而是人类曾经普遍存在的夜间休息结构。现代社会中夜间短暂醒来,可能正是这种历史性睡眠节律在当代条件下的延续。

分段睡眠为何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消失

分段睡眠并非因为不健康而被替代,而是由于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变化最大的要数人工照明改变了人类与自然光照节律的关系。在前工业时代,人们的睡眠时相主要受自然日落和日出影响。随着油灯、煤气灯以及电灯的普及,夜晚的可用活动时间被显著延长。研究表明,夜间暴露在较强光照下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使入睡时间推迟,夜间清醒期也不再自然出现。随着人们入睡时间逐渐变晚,两个睡眠阶段逐渐合并为一段较长的连续睡眠。

工业化对睡眠结构产生了制度性影响,工厂制度要求固定而连续的工作时段,并强调生产效率。在这种背景下,连续且整块的夜间睡眠被视为更符合工作需求的休息方式,逐渐取代了灵活分段的睡眠模式。这样,八小时左右的连续睡眠被塑造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标准。

在历史条件下,夜间短暂清醒常被用于处理简单事务或安静活动,而没有特殊的心理压力。现代社会中,人们更频繁地关注时间、睡眠效率以及次日任务,这会使夜间清醒时的注意力集中于无法入睡的状态本身,导致紧张感增加,进而延长清醒时间。这样,原本可能是正常的生理觉醒被误解为睡眠问题。

分段睡眠的消失并非因为人体生理发生了改变,而是社会制度、光照条件与日常作息标准共同重塑了睡眠形式。夜间短暂醒来依然存在,但它不再被视为自然间歇,而更容易被理解为睡眠不稳定。

总结

夜间短暂醒来并不必然意味着睡眠质量下降,也不一定需要刻意纠正。历史记录和人类学研究表明,人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不以连续睡眠为主,分段睡眠曾是普遍的生活节奏。现代人工照明和工作制度改变了睡眠结构,使连续睡眠成为社会习惯,而非但这不是唯一的生理标准。

如果大家在夜间醒来,可以保持安静,避免强光刺激,在困意重新出现后再回到睡眠。相较于追求理想化的连续睡眠,更重要的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白天适度光照以及夜间光线控制。

睡眠是受生理节律和生活条件共同影响的行为。接受其变化和差异,反而可能使睡眠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 Ekirch, A. Roger. "Sleep we have lost: pre-industrial slumber in the British Isles."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06.2 (2001): 343-386.

[2] Yetish, Gandhi, et al. "Natural sleep and its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ree pre-industrial societies." Current Biology 25.21 (2015): 2862-2868.

[3] Samson, David R., et al. "Segmented sleep in a nonelectric, small‐scale agricultural society in Madagascar."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 29.4 (2017): e22979.

策划制作

作者丨杨 超 深圳理工大学科普主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邵文亚 福建医科大学副教授

来源: 科普中国新媒体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