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能靠种树实现吗?森林碳汇和工业减排谁更重要?

一、单靠种树实现碳中和吗?

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碳中和?“碳中和”是针对大气系统而言的。如果把大气系统比喻成一个气球,过去我们人类一直在往这个“气球”里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但它肯定容不下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直增加,会有一个安全阈值。为了不突破这个阈值,需要我们将“吹”进这个气球的温室气体再“吸”掉,从而确保气球的安全。《巴黎协定》全球盘点机制要求,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通过人为的措施进行清除,从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再增加,最终实现净零排放,就是碳中和。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人为”。全球盘点的碳排放来自于人为活动,碳清除也必须是人为活动产生的。前面提到了陆地碳汇和海洋碳汇能够帮助实现碳清除,但其中绝大部分主要是依赖自然的过程。以森林为例,目前只有通过人为的造林再造林、森林经营、减少毁林和防止森林退化等活动产生的碳汇,才能够被用于碳中和。而对于那些完全没有人为管理的森林,无论其是碳汇还是碳源,都不在盘点的范围之内。

根据我国最新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我国目前的人为碳排放量约 120 亿吨,而人为碳清除量仅占总排放量的十分之一,其中植树造林的贡献不到一半。显然,仅仅依靠种树很难实现碳中和,重点还需要减少人为排放,同时尽可能地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

二、购买了碳信用就可以随意排放吗?

碳信用是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减排工具,是通过实施温室气体减排或增汇项目(例如林业碳汇)所产生的可量化减排量,经第三方机构核证后签发。

通过购买碳信用,可以用于抵消企业或个人的部分碳排放,但并不是能够完全替代减排责任。例如,中国全国碳市场规定,企业最多仅能用5%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消配额清缴。碳信用是减排的辅助手段,企业优先要做的是通过技术改造、能效提升等方式减少自身排放。碳信用是碳市场的重要工具,但绝非“排放许可证”。其有效性依赖于严格监管、高质量项目及企业的主动减排。滥用碳信用不仅无法实现气候目标,还可能加剧“漂绿”风险,无法真实地减少排放。

二、有了森林碳汇就不需要工业减排了吗?

森林碳汇是自然赋予的“减碳利器”,但绝非工业减排的替代品。森林碳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森林固碳速率和总量受限于土地面积、树种和气候条件。例如,目前中国森林碳汇总量大约10-12亿吨,仅能抵消全国年排放量的8%-10%左右,全球工业碳排放量远超森林碳汇能力。森林固碳还存在不稳定性,容易受火灾、病虫害和人为采伐的影响,可能导致储存的碳重新释放。另外,新造的森林通常需要生长数十年才能达到高固碳水平,存在时间滞后性。

而工业减排通过能效提升、清洁能源替代等技术手段,直接从源头减少化石燃料的碳排放,在短期内见效快。碳捕集与封存(CCS)、氢能等工业技术的创新,更有助于实现深度脱碳。

森林碳汇和工业减排如同“天平的两端”,二者是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森林碳汇兼具生态价值(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和社会效益(如扶贫),而工业减排聚焦于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工业减排解决存量和增量排放问题,森林碳汇提供缓冲和生态协同效益。我们可以利用森林碳汇的低成本优势,同时逐步推进工业减排,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协同与国际合作,实现二者的最优平衡,有效应对气候危机。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本文作者:朱建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 研究员

创作团队:中国林学会·自然引力·科学内容工作室

审核专家:肖文发 研究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联合出品:中国林学会

支持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