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只存在湿润的地区,水越多越好这种观点正确吗?

“湿地”从字面看就是“潮湿的土地”,因此人们自然地将湿地等同于“水域”“水坑”“湖泊”,甚至会以为水越深,水面越大就越好。这种观点正确吗?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几个关于湿地中“水”的“科学真相”:

科学真相一:看不到开敞水面的湿地,可能也蕴藏着大量的水资源

湿地就像一块巨大的生态“海绵”,即使表面看起来干燥平坦,却能保持大于其土壤本身重量3~9倍或更高的蓄水量。三江平原沼泽的草根层和泥炭层,孔隙度为70%~90%,最大持水量可达400~600%。即使看上去表面没有明显积水,像一片绿油油的草原,实则却是名副其实的湿地。

科学真相二:湿地遍布各类气候区,不只是“湿润地区”的专属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才有湿地。实际上,从高山到沙漠,从冻原到热带,从内陆到沿海,湿地无处不在。比如,青藏高原上的高寒湿地不仅是黑颈鹤等珍稀候鸟的重要栖息地,更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西北干旱区的沙漠绿洲湿地,如新疆博斯腾湖、内蒙古乌梁素海,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支撑绿洲与区域生态安全;南方喀斯特地区则拥有大量溶洞和地下河湿地,为特有植物和洞穴生物提供独特生境。


这些湿地尽管地处干旱或山地区域,但因特殊的地形、水文补给或地下水系统,仍然长期维持湿地生态功能。“干旱地区的湿地”不仅存在,而且更值得珍惜。

科学真相三:水多≠湿地好,季节性水位波动才是健康的生命律动

湿地的确需要“水”,但关键不在于水有多少,而在于:水的存在需符合季节性或周期性的变化;土壤是否饱和、含氧低、适合湿地植物生长;动植物是否适应周期性的水文波动。

在自然状态下,湿地的水位并非恒定不变,而是随着季节和气候周期呈现出动态波动的规律。这种周期性的“湿—干—湿”节律,是许多湿地生态系统的生命线。以泛洪平原为例,每年雨季时河流漫溢,形成短暂而广袤的水域,不仅为鱼类提供产卵和幼鱼生长的理想场所,也带来大量营养物质,促进水体生物的爆发性繁殖。待水位回落,裸露的滩涂和浅水区又成为鸻鹬类水鸟,如黑翅长脚鹬、反嘴鹬的重要觅食和栖息地。

许多短暂存在的季节性湿地(ephemeral wetlands),——比如每年雨季形成、旱季干涸的季节性水洼,看似“干枯”的阶段,其实为植物种子休眠、动物迁徙和微生物循环提供了必要窗口。比如,东方蟾蜍等两栖动物正是在水体退却、泥滩暴露的时机完成产卵繁殖;某些湿地植物如水葱、水苔(苔藓植物),依赖特定水深与干湿转换触发生长和更新过程。


科学真相四:误放水、误调水,可能带来生态“反效果”

在一些湿地修复实践中,存在“缺水就补、越湿越好”的误区,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长期高水位或持续积水,可能淹死原生植物,扰乱本地植被结构;同时也为互花米草等外来水生植物创造扩张条件,增加生物入侵风险。若湿地水位长期保持稳定,失去季节性波动,泥滩无法裸露,依赖浅水区觅食的水鸟将失去关键栖息地;土壤长期处于缺氧状态,还会引发腐败发酵,扰乱微生物循环。

科学的湿地修复应强调“恢复自然节律”,做到“宜湿则湿,宜干则干”。湿地生态补水应模拟自然的水文过程,如季节性涨落、水位脉冲、周期性干涸等,准确调控补水的时间、频率和水量。目前一些成功的生态补水实践,采用了分时段补水、微地形调控、溢流引水等手段,不仅恢复了湿地的水文节律,也促进了植被自然演替和动物的回归。

湿地的“好”,不在水多,而在水与生态过程的动态协调。真正健康的湿地,是水、土、气、生相互作用、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它可以是沙漠边缘的一片绿洲,也可能是湖泊旱季裸露的泥滩,让我们认识并尊重湿地中“水”的多样性。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本文作者:雷茵茹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副研究员

创作团队:中国林学会·自然引力·科学内容工作室

审核专家:赵欣胜  副研究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联合出品:中国林学会

支持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