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湿地,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说法:“湿地里的鱼和虾越多,就说明生态越好”“我们应该多放生鱼虾,帮湿地恢复自然”。乍一听,这些话充满了善意和环保情怀。但如果深入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规律,你就会发现——“鱼虾越多就是好湿地”“放生等于保护”其实是非常危险的误解。
那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种误解呢?
首先,很多人认为湿地是水生动物的天堂,鱼翔浅底、虾蟹成群,是生态健康的象征。加之生态保护宣传中常强调“生物多样性”等关键词,导致一些人将“数量多”“物种多”简单划上了“生态好”的等号。
另一方面,“放生”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行为,也常被与“积德行善”“保护环境”挂钩,一些人出于善意,选择在河流、湖泊或者公园水体中投放鱼虾、鳖类、乌龟、泥鳅等水生生物,既是保护动物,也能增加湿地水生动物的数量。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几个关于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真相”:
科学真相一: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强调结构和功能的平衡,而不是动植物的“越多越好”
湿地生态系统由多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共同构成,依赖捕食者、被捕食者与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来维持动态平衡。鱼虾只是食物网中的一环,其数量受水体营养水平、水质状况、天敌种群和植被结构等多重因素调控。
当水体污染加剧、富营养化水平升高时,一些适应性强、繁殖力高的杂食性鱼类,如福寿鱼、罗非鱼,往往优先生存并快速扩张。这类鱼种会大量摄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和幼鱼,降低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破坏营养结构的稳定性。其数量激增不仅不是“生态良好”的表现,反而是生态系统失衡的预警信号。

科学真相二:盲目放生可能破坏环境承载力,干扰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机制
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在维持结构与功能稳定的前提下,所能支持的种群数量和密度。未经评估地向湿地投放大量鱼虾,会带来过度摄食、挤占原生物种生存空间、扰动底泥、水质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例如,放生过量的草鱼、鳙鱼,会大量啃食沉水植物和浮游生物,破坏水体透明度,使原本清澈的水体逐渐转为浑浊富营养化水体。
更严重的是,放生个体往往未经检疫,携带的病原体可能在新环境中迅速传播,引发鱼类暴发性疾病,甚至影响原生物种群的安全。
科学真相三,如果向湿地中投放外来物种,可能引发物种入侵的风险,反而降低本地生物多样性
很多人不知道,他们所“放生”的鱼虾,并非原本生活在当地湿地的物种,而是来源于人工养殖场、菜市场或外地水域的外来种。这些物种如果缺乏天敌、繁殖能力强,就可能迅速占领生态位,挤压本土物种生存空间,引发生态入侵。
例如,美国红耳龟、巴西龟因“放生”而在全国多地扩散,对本地淡水龟造成极大冲击;福寿螺、克氏原螯虾,就是小龙虾则具有强烈的觅食和挖掘行为,导致湿地底层结构松散、水体悬浮物浓度升高,破坏水草根系生长条件。
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地认识湿地生物多样性呢?
一个真正健康的湿地,不在于“鱼虾满仓”,而在于物种组成合理、生态结构稳定、水质良好、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和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也就是说,“鱼虾该有的有,但不会泛滥”,“水草分布适度、底栖动物丰富、水鸟稳定栖息”才是健康湿地的特征。

在湿地修复过程中会不会投放水生生物?该如何科学地投放?
是的,在湿地修复过程中,会投放水生生物,这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我们会投放螺类、贝类等,通过滤食浮游藻类、有机碎屑,提高水体透明度;或者投放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等用于控制藻类爆发。
但是水生生物投放也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和步骤。首先,投放的水生生物应以本地物种为主。其次需要分阶段投放,首先投放底栖动物,待群落稳定后再投放鱼类。鱼类投放也一般遵循滤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到肉食性鱼类的顺序。再次要控制投放的密度与面积,同时与水体溶解氧、水生植物生长周期匹配。而且投放后,我们会定期监测水生生物种群动态,及时调整投放比例。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本文作者:雷茵茹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副研究员
创作团队:中国林学会·自然引力·科学内容工作室
审核专家:赵欣胜 副研究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联合出品:中国林学会
支持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