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作为一种全球性营养问题,影响着各年龄段人群的健康,其主要是由于体内铁储备耗竭,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而引起的贫血,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铁缺乏被认为是全球性的"隐性饥饿",全球约有1/5人患缺铁性贫血。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显示,中国儿童贫血率在25%左右,妇女贫血率在20%左右,孕妇贫血率高达35%,成年男子贫血率则在10%左右。患病人群大多会出现皮肤及黏膜苍白、头晕、头痛、眼花、怕冷、烦躁、注意力不集中、乏力、易倦等症状,也容易导致免疫力低下,女性还容易导致大姨妈走失。其中,轻度的缺铁性贫血,营养防治是其最基础、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的一环。
一、重要的“铁三角“补起来
铁在食物中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
1、血红素铁:主要来自动物性食物, 吸收率高(可达15-35%),且不易受其他膳食因素干扰。
最佳补铁的“铁三角”千万不能少:红肉、动物肝脏、血豆腐等。
建议:红肉天天有,每天50-75克,动物肝脏每周1次,每次30-40克,血豆腐每周2-3次,每次50-100克。烹饪好搭配如:青椒炒猪肝、菠菜鸭血粉丝汤、西红柿炖牛腩等。
2、非血红素铁: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吸收率较低(通常为2-20%),且极易受其他食物成分的影响。但也是均衡营养与补铁不可少的食物种类。记住相对来说,深色食物含铁相对比较丰富,如绿叶菜、大豆类、木耳、海带、黑芝麻、紫米、桑葚、红枣、坚果等。
3、补铁需要打组合拳,烹饪也是一门学问,在做饭时也可以适当使用铁强化酱油,既可以补铁,也不影响食物的风味。也可选择使用铁锅炒菜,尤其是在烹饪酸性食物(如番茄炒蛋)时,可以微增菜肴中的铁含量。
二、关键还要有效提高铁的吸收率
1、维生素C是强有力的“铁吸收促进剂”,建议天天有水果,餐餐有蔬菜。
餐后吃一些富含维C的水果(如猕猴桃、鲜枣、草莓、橙子);在烹饪时加一些富含维C的蔬菜(如青椒、甜椒、西兰花、西红柿);用柠檬汁做调料。
经典搭配示例:猪肝炒青椒、肉酱拌菠菜(先焯水)、饭后一杯橙汁。
2、丰富的蛋白质, “肉鱼禽因子”
肉类、鱼类和禽类本身不仅能提供吸收率高的血红素铁,还能促进同一餐中非血红素铁(如蔬菜、谷物中的铁)的吸收。
三、 减少铁流失,避开“抑铁因子”
1、 注意植酸和草酸:广泛存在于未发酵的全谷物、豆类、坚果和部分蔬菜(如菠菜、苋菜、竹笋)中。它们会与铁结合形成不溶性沉淀,阻碍吸收。
应对方法:焯水(对菠菜、苋菜等草酸高的蔬菜非常有效);发酵或发芽(如吃全麦面包而非纯麦麸、吃豆芽而非干豆)。
2、不宜浓茶、浓咖啡
咖啡因会干扰铁的吸收,尤其避免在餐前、餐后1小时内饮浓茶和咖啡。建议在两餐之间饮用。
3、避免钙剂与铁剂或富铁餐同食。牛奶、钙片最好与正餐间隔一段时间。因为高剂量的钙补充剂或大量摄入高钙食物(如牛奶)会同时抑制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的吸收。
四、对于中重度贫血,医生开具的铁剂是治疗的核心。膳食调理绝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应该药补食补相结合。服用 铁剂时,请遵医嘱,并用维生素C片或果汁送服以提高吸收率,同时避免与茶、咖啡、牛奶、钙片同服。
缺铁性贫血为慢性疾病,但只要你好好吃饭,注意补充科学合理的营养,经过治疗后一般可治愈。
来源: 中国检验检测学会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国检验检测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