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些土壤修复公司,常常会宣传盐碱地通过一次治理不再反复,这样的说法听起来令人振奋,但从科学角度来看,并不严谨。

治理盐碱地,首先要了解盐碱地的形成原因。盐碱地因土壤盐渍化也称为盐碱化所致,简单来说就是土壤中的可溶性盐类在一定条件下向地表累积的过程。引起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很多,有自然原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地质等等;也有人为因素造成的,比如不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等等。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年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溶解在土壤水分中的盐分容易在水分蒸发过程中通过土壤的毛细管被带到土壤表层积聚下来,从而形成盐碱地。另外,一些地表径流,象河流、湖泊的沿岸或是边缘地区,因为水分侧渗导致河漫滩、湖边土地的地下水位很高,盐分容易累积。再有,在沿海地区,因为海水的浸润导致沿岸滩涂地带的土壤含盐量高,形成了滨海盐碱地。人类活动导致土地盐碱化的情况也很多,比如不合理的大水漫灌导致农田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或者是灌水后没有及时排灌,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另外,常年过量使用化肥,也会从某种程度上加重土壤的盐渍化。

盐碱地治理是否能“根治”,关键在于形成机制是否可控。对于因人为因素,或者是可以消减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土地盐碱化,通常只要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消除不利的因素,再采用科学的手段加以治理,这类盐碱地是有望得到根治的。以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治理为例,这里上世纪50年代时还存在大面积的盐碱地,粮食产量低。上世纪70年代起我们国家组织了大规模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治理,采用了“水利+生物+化学”的综合措施,如兴建灌排系统、种植耐盐植物、施用土壤改良剂等,使地下水位下降,盐分随水下移,土壤环境显著改善,农业产能明显提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治理可以“永久无忧”。如果后续管理不当,如再次实施不合理灌溉,土地仍可能出现“返盐”。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同时“盐可再来”也是真实存在的风险,因此,我们强调盐碱地需要持续实行科学的管理措施。

并不是所有盐碱地都可以彻底改良。集中在环渤海低平原区的滨海盐碱地就是我们要讲的另一种情况,这类盐碱地因海水浸渍造成了土壤盐碱化,这种因自然因素长期存在,难以彻底排除。

我们国家人均拥有的土地资源并不多,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土地资源来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因此利用好盐碱地资源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大数盐碱地无法一次性治理,但通过一些适当的方法可以降低土壤盐碱化的危害。比如在黄河三角洲,这里的盐碱地面积广大、盐碱程度高,治理的重点就不是“彻底根除盐碱”,而是通过生态工程手段降低危害、提高利用率。通过建设“道路-防护林-水渠-台田-水渠-防护林-农田”式复合布局,联合排盐沟、农田林网、地形改造等措施,有效控制土壤盐分上移。经过多年实践,当地林业科技人员筛选出如杜梨、柽柳、白蜡、榆树、刺槐、紫穗槐等耐盐树种,建立起防护林体系,使土壤含盐量降低约40%,植被覆盖率超过90%,发挥了防风固沙、防潮固堤、改良土壤、改善小气候的生态功能,促进了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治理盐碱地不能靠一次投入、一次见效的“神奇”模式,更不能忽视长期动态监测和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既要避免“过度开发”,也要防止“管理缺位”。在实践中,应当建立分级治理机制,针对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地采用不同技术;强化地下水监控和灌溉制度建设,严控水位;结合农业生产优化作物选择和轮作制度;鼓励发展林草结合、湿地恢复、盐生植物种植等生态利用方式。

总之,盐碱地不会“一经治理永远不返”,因为它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治理方法也需要持续干预与动态调整。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本文作者:杨秀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研究员

创作团队:中国林学会·自然引力·科学内容工作室

审核专家:张华新 研究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联合出品:中国林学会

支持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