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欧美影视作品中,花生过敏往往被用作情节转折,人物角色在误食花生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皮肤肿胀,甚至需要注射肾上腺素急救。这类画面让不少中国观众印象深刻,但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听说身边有人因花生引发严重过敏反应的情况却并不常见。相较而言,中国公众对海鲜过敏、芒果过敏、乳糖不耐等情况的讨论更为普遍。
这一反差引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花生过敏在欧美较为常见,而在中国及许多亚洲其它地区则并不突出?这并不是简单的体质差异,而是受到饮食习惯、食品加工方式、环境暴露、免疫系统发育路径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群在从小接触食物的种类与频率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会影响免疫系统对食物蛋白的识别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食物过敏谱。

欧美人易花生过敏而中国人不会(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中西方常见食物过敏的差异
不同地区人群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并不相同,这是理解花生过敏差异的基础。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在我国江西地区,最常见的食物过敏来源并非花生,而是海鲜类,特别是虾、贝类,其次是芒果等其他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调查研究指出,儿童中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等反应的情况多与这些食品有关。类似的趋势在我国其他省份和多个亚洲国家也有报道。
而在西方国家,花生等坚果类过敏则是更常见的类型。多项来自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人群研究表明,花生过敏在当地儿童中的患病率可达到约1%到3%,并且是导致严重过敏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花生过敏在西方不仅更常见,也更被公众关注,甚至成为公共卫生体系中的重点管理项目。

花生与花生酱(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亚洲地区的特殊性还表现在食物结构和接触频率上。综述性研究指出,亚洲国家普遍以海鲜作为重要蛋白来源,因此贝壳类和鱼类在当地成为高频接触食物,从而形成对应的过敏谱,花生过敏在大多数亚洲地区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欧美,但在日本某些地区则高于中国和东南亚,说明地域和饮食习惯差异的作用明显。
为什么中国人更少发生花生过敏?
花生过敏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并不能简单解释为基因不同。现有研究表明,饮食方式、食品加工方法以及免疫系统建立耐受的时间窗口,都对花生过敏风险具有重要影响。
免疫系统在生命早期会逐渐学习识别哪些物质属于安全食物。如果在婴幼儿期以适量、规律的方式接触某种食物,机体更容易对其形成耐受。在许多亚洲家庭中,花生以煮、炖、炒等方式较早进入儿童饮食,例如花生粥、花生炖汤等。本土调查提示,亚洲地区儿童普遍在较早阶段接触花生制品,与后续较低的花生过敏发生率存在相关性。

水煮花生(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相反,欧美国家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曾普遍给出延迟接触潜在过敏食物的婴幼儿喂养建议,尤其是对花生、高蛋白食物的接触曾被推迟。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机体缺乏足够的口服免疫耐受训练,从而增加免疫系统对花生蛋白的过敏敏感性。这一问题在后来被反思,并促使西方国家修订婴幼儿喂养指南。
食品加工方式也会影响花生蛋白的致敏性,花生蛋白在不同加工方式中会产生差异。研究显示,花生经烘烤后,其储存蛋白结构更稳定,更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并触发特异性IgE免疫反应。而水煮处理会使花生蛋白发生构象变化,降低其致敏性。
亚洲家庭烹饪中,花生更多以水煮、炖煮、炒制形式出现,而西方则大量使用烘烤花生、花生酱及花生相关烘焙食品。相同的花生蛋白因加工方式不同,其过敏风险可能产生明显差异。
总结
花生过敏在不同地区呈现出显著差异。在中国及许多亚洲国家,花生并不是主要的食物过敏来源,而海鲜、鸡蛋、牛奶等食物更常引发不良反应。这一现象与饮食习惯、儿童时期的食物接触方式、食品加工工艺以及环境与菌群暴露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适量接触、以煮或炖等方式处理花生,可能更有利于免疫系统建立耐受,降低过敏风险。相反,部分地区曾对花生采取延迟接触策略,加之烘烤花生蛋白结构更稳定,可能会增加致敏可能性。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食物过敏总体发生率正在上升,类型也可能随着饮食结构变化而变化。因此,理解不同地区过敏差异的形成机制,有助于制定更适宜的婴幼儿喂养建议、食品加工策略以及公众科普方向。
参考文献:
[1] Feng, Hua, et al. "Prevalence of parent-reported food allergy among children in China: A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urvey."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13 (2022): 982660.
[2] Thomas, Nigel Mark. "Racial and Ethnic Data Reported for Peanut Allergy Epidemiology Do Little to Advance Its Cause, Treatment, or Prevention."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9 (2021): 685240.
[3] Tham, Elizabeth Huiwen, and Donald YM Leung. "How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food allergy."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research 10.4 (2018): 290-299.
[4] Luo, Jiangzuo, et al. "Meta-analysis: Prevalence of food allergy and food allergens—China, 2000− 2021." China CDC Weekly 4.34 (2022): 766-770.
[5] Tham, Elizabeth Huiwen, and Donald YM Leung. "How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food allergy."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research 10.4 (2018): 290-299.
[6]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209/06/WS6316a7dca310fd2b29e762aa.html
策划制作
作者丨邵文亚 福建医科大学副教授,;杨 超 深圳理工大学科普主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赵宝锋 辽宁生命科学学会会员、研究员
来源: 科普中国新媒体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新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