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盐碱地”,就会联想到寸草不生的荒地,是不毛之地,或者只生长一些茅草,没有什么价值。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误解。科学认识盐碱地,是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多样性、推进生态修复和利用盐碱的的重要基础。

我们首先说一下什么是盐碱地。简单来说,土壤中可溶性盐的含量在千分之一以下的土壤不存在盐碱化,含盐量超过0.1%的土地就是盐碱地了,包括盐碱耕地、盐碱林草地、盐碱未利用地等等。除此之外,土壤pH值也是重要参考指标,当pH高于8.5,说明土壤存在碱化问题。我国盐碱地面积分布很广,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型区:包括西北内陆盐碱区、黄河上中游盐碱区、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区、东部滨海盐碱区、黄淮海平原盐碱区,其中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是已经得到成功治理的典型区域。盐碱地对于大多数甜土植物(也就是不怎么耐盐的植物)来说是不容易生存的土壤环境,但盐碱地并不都是不毛之地。盐碱地的盐碱程度是有差别的,含盐量1-3‰是轻度盐碱,4-6‰是中度,6‰以上就属于重度。

一般而言,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1%时,普通植物品种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3%时,大部分作物品种产量会明显下降。轻度盐碱地上很多植物还是能够正常生长的,比如比较耐盐的作物,象棉花、高梁就可以正常生长并且保持一定的产量;中度盐碱地上能够生长的植物就要少一些了,但比较耐盐碱的牧草、林木还是能很好地适应这种环境,比如苜蓿、燕麦等牧草,杏树、扁桃、桑树、沙枣、白蜡、杜梨、白杜等等,这些植物都能耐受中度的盐碱;在重度盐碱地上,可以存活并正常生长的植物就不那么多了,只有那些极耐盐碱的植物才能活下来,象碱蓬、补血草、碱茅、柽柳、白刺、盐爪爪等,这些植物,它们自然分布在盐碱环境当中,经过长期的进化,就成了盐碱地上的主人。在一些极度盐碱化的土壤上,例如在滨海地区有一种吹填土,就是从近陆海底将泥土利用大型机械吹填到海岸上来,形成新的陆地,这种土壤初期含盐量非常高,而且土壤结构很差,这种盐碱土上几乎没有植物,我们会采取一些改良措施,把它的含盐量降低,然后再将耐盐碱的植物引进来,通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也是可以形成植被的。这些能够适应盐碱环境,在盐碱地上自然分布、正常生活的植物统称为盐生植物,它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演化出适应盐碱环境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机制,为盐碱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我国有盐生植物600多种,种类丰富,而且很多盐生植物具有独特的形态,在盐碱地上形成了多样性的植物景观。例如著名的盘锦红海滩,就是碱蓬草吸收了大量盐分,体内生成了呈现红色的代谢物,从而形成了壮观的红海滩景观,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资源。
还有一些盐生植物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比如甘草、黄芪、罗布麻等都是著名的中药材;柠条、四翅滨藜可以用作饲料;大果沙枣、藜麦是营养丰富的食物。我们也会利用这些盐生植物来修复盐碱地生态环境,甚至发展盐土农业,从而让盐碱地植被发挥更好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
另外,盐碱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同一片地块上盐碱土常常是斑块状分布的,这就使得一定区域内盐碱地的情况会比较复杂。在土壤盐碱程度较低的地方,植物多样性高,生长旺盛;在盐碱程度高的地方,植物就稀少甚至是光板地。从空间上来看的话,就呈现出不同的植物群落,这也是盐碱地植被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总之,盐碱地不等于不毛之地,而是一类具有开发潜力的特殊土地资源。那些在盐碱地上茁壮生长的盐生植物是很珍贵的植物资源,盐碱地上可以形成独特的植被景观,有着不一样的风景。随着生态修复技术、盐生植物利用、生物改良手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盐碱地正在“绿起来、活起来、用起来”。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本文作者:杨秀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研究员
创作团队:中国林学会·自然引力·科学内容工作室
审核专家:张华新 研究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联合出品:中国林学会
支持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