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等摄影产品的拍照功能越来越强大,在很多人的手机里,照片数量可能已经超过几万张。我们习惯在旅行、聚会、看展,甚至吃一份普通午餐的时候举起手机,先给手机吃饭。似乎只要按下快门,这一刻就能被保存下来,将来随时可以回忆起来。
但很多人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当再次翻看这些照片时,那些场景的气味、对话、当时的情绪,反而变得模糊了。照片清晰地存在手机里,而记忆本身却显得有些淡?
这并不是个人体验,而是一种正在变得普遍的现象。随着我们记录的越来越多,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当拍照成为日常默认动作时,它是否在影响我们真正的记忆方式?
记忆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不断被重建
我们常以为记忆像相册,过去的画面被完整地储存在大脑中,需要时再调出来。但神经科学的研究显示,个人经历的记忆并不是精确复制,而是在回忆时通过多处脑区共同重建。其中,海马体负责把经历转化为可存储的信息,前额叶皮层负责将这些信息整理成连贯的生活叙述。

翻看照片真能回忆起当时场景吗(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记忆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两个关键因素是注意力投入和情绪参与。当我们真正沉浸在某个场景中,并对当时的感受保持关注,记忆才更容易形成并长期保留。
然而,当拍照成为一种机械行为时,我们对场景本身的关注可能会被分散。一部分注意力被分配给相机的角度、构图和是否拍的好看,而不是当下的体验本身。这种注意力分配的改变,会直接影响记忆编码的深度。
同时,现代数字设备让人更倾向于将信息外置,即把保存经历的任务交给手机,而不是自己的大脑。人们可能会无意识地认为,既然照片已经被保留下来,那么自己就不必再主动在脑中加工和巩固这一段经历。结果是,我们看似保存了更多,却在大脑中形成了较少。
拍照数量增加,并不必然带来更清晰的记忆
心理学研究发现,拍照行为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削弱记忆,这被称为拍照削弱效应。在一项博物馆参观实验中,研究者要求参与者对部分展品拍照,对另一些只进行观看。结果显示,参与者对被拍照展品的细节记忆反而较弱。他们记不清展品的纹理、颜色变化,甚至对展品位于展厅中的具体位置也不如未拍照组记得准确。也就是说,拍照并没有强化记忆,反而减少了大脑对信息的主动处理。

在博物馆拍摄展品实验(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原因可能与注意力的分配有关。就像上文提到过的,当我们把时间用于调整相机、寻找角度时,注意力的一部分被从场景本身转移走,大脑对体验的编码深度降低。同时,人们也会在心理上默认设备可以替他们保留信息,因此减少了对当下体验的认知投入。
不过,这一效应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在拍照时,人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细节上,例如对某一部分进行特写,反而可能增强记忆。这种做法促使人对对象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将视觉信息加工得更加充分。因此,关键不在于拍照本身,而在于拍照过程中是否仍然保持对场景的直接关注。
此外,照片本身是否被重新查看,也会对记忆产生影响。很多人拍下大量照片,却很少再打开它们,也不进行分类或整理。在没有回顾行为的情况下,照片提供的记忆提示难以实际发挥作用,记忆并不会得到加强。
总结
数字影像让我们更容易记录生活,但记录并不等同于记住。照片可以成为回忆的线索,但前提是我们在拍照时仍然投入注意力,并在事后愿意回看和整理。如果拍照变成了一种自动化动作,我们可能会忽略体验本身,最终留下的只是影像文件,而不是可以回想起的经验。
在使用手机记录生活时,不必完全克制,也不必完全依赖。尝试在重要时刻暂停拍摄,先感受场景,再按下快门;在日后抽一些时间回顾和分类照片,让它们真正成为记忆的一部分。这样,照片与记忆就不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相补充。
参考文献:
[1] Henkel, Linda A. "Point-and-shoot memories: The influence of taking photos on memory for a museum tou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2 (2014): 396-402.
[2] Soares, Julia S. "Comparing functions of and recollection with recently taken and recently deleted smartphone camera photos."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37.4 (2023): 699-710.
策划制作
作者丨杨 超 深圳理工大学科普主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 杨小洋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老年心理专委会委员
来源: 科普中国新媒体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新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