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厨房的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未来可能直接变成穿的化纤、用的塑料袋原料——乙烯!但传统技术“转化率低、能耗高”,就像“煮饺子总煮破”,一半原料都浪费了。近日,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李一峰、余波团队在《Frontiers of Energy》发表研究,用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和特殊催化剂搭起“甲烷变身流水线”,乙烯选择性飙到80.3%,产率提升3倍多,还能边产乙烯边“消化”二氧化碳。
传统甲烷转化:“炒菜总糊锅”,纯氧还危险
甲烷氧化偶联(OCM)制乙烯,相当于把单个甲烷分子“粘”成乙烯(C₂H₄)。但传统技术有三个“老大难”:
选择性堪比“掷骰子”:乙烯比甲烷“活泼”,刚生成就被氧化成CO₂,C₂选择性普遍低于60%——100份原料,60份变废物。
纯氧“调料”太贵:得用空分设备分离氧气,能耗占成本30%;用空气又混进氮气,像炒菜加沙子,产物纯度低。
催化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传统催化剂抓不住活性氧,要么“剪不断”甲烷C-H键,要么“剪太碎”把乙烯也拆了,跑几天就“罢工”。
SOEC“智能厨房”:CO₂当“配菜”,氧离子当“快递员”
新研究的“黑科技”,是把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改造成“甲烷厨房”,三大创新让反应“可控又高效”:
“分锅炒菜”防爆炸:阴极“炒”CO₂,电解生成CO和氧离子(O²⁻);阳极“炒”甲烷,氧离子通过电解质(YSZ)“快递”到阳极——甲烷和氧气不见面,再也不怕爆炸,还省了空分设备(图1)。
“复合剪刀”精准断键:开发Ce-Mn-W/GDC和LSM复合电极,前者像“稳定剪刀”抓住O₂²⁻活性氧(吸附能力比传统材料强3倍),专门剪断甲烷C-H键;后者像“高速传送带”,电子-离子传导效率提升40%,反应不堵车(图3)。
氧物种“点到为止”:DFT计算发现,O₂²⁻就像“温柔的手”,只把甲烷“掰成”乙烯就停手,不会过度氧化——这就是选择性从60%跳到80.3%的秘诀(图6)。
实测数据:产率提升3倍,5500秒不“糊锅”
实验室里,这套“流水线”交出亮眼成绩单:
选择性“碾压”传统技术:C₂产物选择性80.3%,比传统电极提高84%,相当于100份原料80份变乙烯,几乎不浪费。
产率“坐火箭”:600 mA/cm²电流下,C₂产率达313 μL·min⁻¹·cm⁻²,是传统技术的4倍多,一天能多产几百升乙烯。
稳定性“持久战”:850℃下连续运行5500秒(近1.5小时),性能零衰减,传统电极2000秒就衰减30%——像“不粘锅”一样抗“糊锅”(图4)。
边产乙烯边固碳,度电成本0.45元
这项技术不止高效,还很“绿色”:
碳循环“一举两得”:每转化1摩尔甲烷,阴极就电解1摩尔CO₂生成CO(工业原料),既减碳又产化学品,契合“双碳”目标。
能源成本“大跳水”:不用纯氧,能耗降30%;高温运行利用工业余热,度电成本压到0.45元,比传统工艺便宜四成。
页岩气“变身记”:我国页岩气储量丰富,用这项技术把甲烷“变”乙烯,不用依赖进口原油,化工原料自主可控更进一步。
论文通讯作者李一峰研究员说:“下一步将推进中试放大,目标3年内实现工业化示范。”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