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我们用的塑料袋、穿的化纤衣服,很多都来自一种叫“乙烯”的基础化工原料。而生产乙烯的“粮食”,正是天然气中的甲烷。但传统技术就像“粗暴的厨师”——把甲烷“炒糊”成二氧化碳,乙烯选择性不足60%,还得用纯氧当“调料”,又贵又危险!近日,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李一峰、余波团队在《Frontiers of Energy》发表研究,用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给甲烷转化装上“智能灶台”,乙烯选择性飙到80.3%,产率提升3倍多,还能边产乙烯边“吃掉”二氧化碳。
传统甲烷转化:“炒菜”总炒糊,纯氧还危险
甲烷氧化偶联(OCM)制乙烯,相当于把单个甲烷分子“粘”成乙烯(C₂H₄)。但传统技术有三个“坑”:
选择性堪比“掷骰子”:乙烯比甲烷“活泼”,刚生成就被深度氧化成CO₂,C₂选择性普遍低于60%,一半原料都浪费了。
纯氧“调料”太贵:得用空分设备分离氧气,能耗占总成本30%;用空气又会混入氮气,像炒菜加了沙子,产物纯度低。
催化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传统催化剂(如Mn-Na₂WO₄/SiO₂)抓不住活性氧,要么“剪不断”甲烷C-H键,要么“剪太碎”把乙烯也拆了,跑几天就“罢工”。
SOEC“智能灶台”:CO₂当“配菜”,氧离子当“快递员”
新研究的突破,是把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改造成“甲烷厨房”,三大创新让反应“可控又高效”:
电解池“分锅炒菜”:阴极“炒”CO₂,电解生成CO和氧离子(O²⁻);阳极“炒”甲烷,氧离子通过电解质(YSZ)“快递”到阳极,避免甲烷和氧气直接见面——再也不怕爆炸,还省了空分设备(图1)。
复合电极“双剑合璧”:开发Ce-Mn-W/GDC和LSM复合电极,前者像“精准剪刀”稳定O₂²⁻活性氧(吸附能力比传统材料强3倍),专门剪断甲烷C-H键(活化能垒降低0.61 eV);后者像“高速传送带”,电子-离子传导效率提升40%,反应不堵车(图3)。
氧物种“点到为止”:DFT计算发现,O₂²⁻就像“温柔的手”,只把甲烷“掰成”乙烯(C₂H₄)就停手,不会过度氧化——这就是C₂选择性飙升到80.3%的秘诀(图6)。
实测数据:选择性80.3%,产率提升3倍,5500秒不“糊锅”
实验室里,这套“智能灶台”交出亮眼成绩单:
选择性“碾压”传统技术:C₂产物选择性80.3%,比传统LSM电极提高84.2%,相当于100份原料里80份变成乙烯,几乎不浪费(表1)。
产率“坐火箭”:600 mA/cm²电流下,C₂产率达313 μL·min⁻¹·cm⁻²,是传统电极的4倍多,一天能多产几百升乙烯。
稳定性“持久战”:850℃下连续运行5500秒(近1.5小时),性能零衰减,而传统电极2000秒就衰减30%,像“不粘锅”一样抗“糊锅”(图4)。
应用价值:边产乙烯边固碳,度电成本0.45元
这项技术不止高效,还很“绿色”:
碳循环“一举两得”:每转化1摩尔甲烷,阴极就电解1摩尔CO₂生成CO(工业原料),既减少碳排放,又产出高价值化学品,契合“双碳”目标。
能源成本“大跳水”:不用纯氧,能耗降低30%;高温运行还能利用工业余热,度电成本压到0.45元,比传统工艺便宜四成。
页岩气“变身记”:我国页岩气储量丰富,用这项技术把甲烷“变”乙烯,不用依赖进口原油,化工原料自主可控更进一步。
论文通讯作者李一峰研究员表示:“下一步将推进中试放大,目标3年内实现工业化示范。”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