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燕雀处堂

【释义】:燕子和麻雀在堂屋上筑巢,自以为十分安全,不知随时可能发生祸患。比喻处境危险而不自知,或安居而失去警惕。

【出处】:最早见于《孔丛子·论势》:“燕雀处屋,子母相哺,煦煦然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也。” 后《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三回亦有化用。

【拓展】:“燕雀处堂”常与“鱼游沸鼎”“居安忘危”等成语呼应,成为缺乏危机意识的典型意象。例如:公司市场份额虽高,若不再创新,便是燕雀处堂;个人在稳定环境中不思进取,亦是此理。反义词如“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则形容预见风险、提前防范的智慧。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燕”主要指家燕。它们与人类比邻而居,将巢筑于房梁檐下,依赖人类建筑庇护繁殖。这种亲密共生关系,使燕子成为“安居”的象征,却也暗藏依赖外部环境的风险——这正是自然选择中“利与弊”的生动写照。

小档案

名称:家燕  

英文名:Barn Swallow  

学名:Hirundo rustica  

体长:17~19厘米  

体重:16~22克  

隶属科目: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燕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繁殖期遍及北半球,冬季南迁至非洲、南亚等地,与人类聚落紧密相依。

魅力写真:


家燕利用气流滑翔,节省体力(图片来源:Pexels)


家燕不辞辛劳哺育后代(图片来源:Pexels)

外形特征:

家燕翼尖长,尾呈深叉状,飞行时如黑色闪电。背羽金属蓝黑,额喉栗红,胸腹乳白。喙短而扁阔,适于兜捕飞虫。足肢纤弱,不善行走,但趾爪强韧可紧抓垂直墙面。

生活习性:

燕子专食飞行昆虫,单日捕虫量达5000只;大部分时间都在飞行中度过,甚至能在飞行中饮水、洗澡和交配;能凭地磁导航跨越万里,精准返回旧巢;对2000Hz以上的高频声波敏感,能比人类早10秒感知雷暴‌,这种能力源于它们独特的听觉系统和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

奇闻轶事:燕子低飞要下雨,真的假的!真的!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句流传千年的农谚,不仅蕴含着祖先的智慧,更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当你在夏日午后看到燕子贴着地面轻盈掠过时,不妨抬头看看天空——乌云可能正在聚集。

这场天气预报告白的核心,其实藏在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小飞虫身上。在降雨来临前,大气环境会发生一系列微妙变化:气压降低、空气湿度增大,这些变化对昆虫的飞行能力产生直接影响。

由于气压下降导致空气中含氧量减少,平时在高空活动的蚊、蝇、蜉蝣等小飞虫不得不降低飞行高度。同时,潮湿的空气使它们的翅膀更容易沾上细小水珠,飞行能力大打折扣,只能在不高的空中艰难盘旋。

而这正是燕子等待的绝佳捕食时机。作为空中捕食的专家,燕子每天需要捕捉上千只昆虫来维持生命活动。当昆虫群因天气变化集体降低高度时,燕子自然会跟随食物源来到低空领域。

它们那流线型的身躯和剪刀状的尾羽,让其在低空也能灵活转向。你会观察到它们不再像往常那样在高空滑翔,而是在离地数米的范围内急速翻飞,这正是它们在利用这个“天然餐厅”尽情觅食。

更有趣的是,这种现象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的生态智慧。潮湿的空气不仅影响昆虫飞行,还会将土壤中的昆虫幼虫逼出地面。这些被迫迁徙的小生物又为燕子提供了额外的食物来源,进一步延长了它们在低空活动的时间。

现代气象学研究证实,这个观测方法确实具有科学依据。当出现持续、大范围的燕子低飞现象时,未来2~4小时内降雨的概率超过70%。当然,这种预报方法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在单一燕子低飞而非群体行为时,可能只是该个体发现了局部食物源。

下次当你看到燕子低飞时,不妨把这个场景想象成一场延续了数千年的生态之舞——气压变化指挥着昆虫的高度,昆虫引领着燕子的轨迹,而燕子的舞步则向我们传递着天气的讯息。

来源: 喜涮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