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劳燕分飞
【释义】:“劳”指伯劳鸟,“燕”指燕子。伯劳与燕子各飞东西。比喻夫妻、情侣或亲人朋友别离。
【出处】:出自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诗句以伯劳与燕子飞向不同方向,比喻亲人难以团聚。
【拓展】:“劳燕分飞”常与“分钗断带”“镜破钗分”等近义成语并列,成为离别意象的经典代表。例如:毕业后同窗各奔前程,恰似劳燕分飞;跨国恋情因现实阻力不得不暂时分离,亦是此境。反义词如“破镜重圆”“比翼双飞”,则形容失散后重逢或恩爱相伴。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劳”特指伯劳。这种小鸟虽体型不大,却有着“小猛禽”之称,与主要以飞虫为食、善于长途迁徙的燕子,在食性与栖息地上确有不同。古人敏锐地观察到这两种常见鸟儿迥异的生活轨迹,借其自然习性道尽了人世间的别离之叹。
小档案
名称:棕背伯劳
英文名:Long-tailed Shrike
学名:Lanius schach
体长:约25厘米(尾长占近半)
体重:50~80克
隶属科目: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伯劳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及亚洲多地,栖息于开阔的农田、林地及城乡郊野。
魅力靓照:
伯劳常静立于枝头高处,目光锐利,伺机捕猎(图片来源:Pixabay)
伯劳有将猎物挂于荆棘上的习性,宛如恐怖的“屠夫鸟”(图片来源:[1])
外形特征:
伯劳最醒目的特征是黑色眼罩般的过眼纹,使其看起来颇具“侠盗”风范。它性格凶猛,眼神锐利,喙部和爪子都带着锋利的弯钩。尾羽修长,体色以灰、棕、白为主,部分亚种翅上有白斑。
生活习性:
伯劳领域性极强,独居,终年守护自己的领地,驱赶一切入侵者。虽为雀形目,却喜欢吃肉,以鼠类、鸟类、青蛙、蜥蜴、各种昆虫……甚至蛇为食,捕猎时凶猛果决。有将未吃完的猎物穿刺在荆棘或铁丝网上的独特行为,这既是食物储备,也可能用于炫耀或辅助撕扯。
奇闻轶事:伯劳是动物界的“撸串狂魔”,真的假的?真的!
在鸟类世界中,伯劳以其独特的“撸串”行为赢得了“屠夫鸟”的称号。这种看似凶猛的行为背后,实则隐藏着一套精密的生存智慧。
伯劳虽体型不大,却是技艺高超的猎手。它们常栖息在电线、树梢等制高点,锐利的目光能精准锁定地面猎物。其捕食技巧十分独特:首先用弯钩状的喙部咬住猎物颈部致其瘫痪,随后将猎物带回特定的“餐厅”——通常是带刺的灌木丛或尖锐的树枝。
这种“撸串”行为实为多重生存需求的完美解决方案。伯劳没有嗉囊储存食物,消化速度快,需要持续进食,悬挂猎物相当于建立了“户外食品柜”;弱小的爪子无法固定猎物,借助荆棘固定后,能更轻松地撕扯肉类;悬挂高处可防止地面掠食者偷窃,同时还能通过风干分解某些猎物的毒素。
在繁殖季节,这些“肉串”还扮演着重要角色。雄性伯劳会用悬挂的猎物展示自己的捕猎能力,猎物越多越能吸引雌性注意。研究人员观察到,有些雄性甚至会串起色彩鲜艳的非食物物品(如蜗牛壳、彩带)来增强展示效果。
尽管伯劳的捕食方式看似凶猛,但在生态系统中却发挥着积极作用。它们主要捕食农林害虫,偶尔捕捉小型脊椎动物,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记录显示,一只伯劳每天能消灭数十只蝗虫,是名副其实的“农田卫士”。
伯劳的“撸串”行为绝非单纯的残忍,而是自然选择塑造的生存杰作。从捕食技巧到储存智慧,从求偶策略到生态贡献,这种小鸟用它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韧性。下次在野外看到树枝上悬挂的“肉串”,不妨以新的眼光欣赏这位鸟类界的生存大师。
参考文献:
[1]新发现.没有冰箱,动物怎么储藏食物的
来源: 喜涮涮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喜涮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