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提醒:刮痧作为传统中医疗法,正确使用确实能缓解部分不适,但操作不当却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刮痧原理

刮痧并非简单的“排毒”过程。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刮痧是通过特制工具在皮肤表面施加压力,导致皮下毛细血管扩张甚至破裂。

“出痧”现象实质是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形成的瘀点,这些血斑会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逐步清除,一般会在2-4天内自行消退。

研究表明,适度的刮痧刺激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微血管血流速度可提升45%-60%,从而加速代谢废物的清除。

潜在风险

1.血管损伤:颈部等血管丰富区域刮痧力度过大,可能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影响血液正常流动。

2.组织损伤:过度用力的刮痧会造成皮下软组织广泛出血,形成较大血肿,增加感染风险。

3.机体应激:刮痧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立即洗澡可能导致体温调节紊乱,引发不适反应。

4.特定人群风险:凝血功能障碍、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刮痧可能加重病情。

安全指南

1.力度控制:刮痧力度应以轻微酸胀感为度,不应追求“出痧”越多越好。皮肤微微发红发热即可停止。

2.部位选择:背部、四肢肌肉丰厚处相对安全,应避开颈部、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区域。

3.时间间隔:每次刮痧应间隔5-7天,待上次“痧象”完全消退后再进行,给予身体充分修复时间。

4.适宜人群:有出血倾向、严重心脏病、全身浮肿的患者不宜刮痧。孕妇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5.后续护理:刮痧后应避免立即洗澡,通常建议等待6-24小时。补充适量温水有助于代谢废物排出。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宣传法制科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宣传法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