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已至,《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万物敛藏,也是人体调养、蓄势待发的时节。
但随着入冬后气温持续下降,人体血管会发生适应性收缩,这不仅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一种被称为“眼中风”(医学上称为视网膜血管阻塞)的眼科急症也进入高发期。
那么,什么是“眼中风”呢?如何防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姚小磊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
什么是“眼中风”?
“中风”,是指的局部血管的栓塞或者出血,人体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中风”。而“眼中风”就是指的眼球的主要供血血管——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堵塞。
视网膜如同照相机的底片,需持续充足供血,一旦供血动脉或回流静脉突然堵塞,会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视觉功能迅速受损。
1.视网膜动脉阻塞
病情极为凶险,供血主干道突然中断,少数患者发病前有短暂视物模糊、黑矇且快速恢复的预警信号。其典型表现为:
突发无痛性视力急剧下降,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视力大幅衰退,严重者仅存光感或完全失明。
视野缺损,感觉眼前某区域突然变暗,如窗帘遮挡。
2.视网膜静脉阻塞
这类情况更为常见,回流血管受阻引发眼底“淤血”和渗漏,表现为:突发性视力下降或模糊,程度不及动脉阻塞急剧;视物变形,看直线时感觉线条弯曲;视野中出现固定黑影,且不移动;视物变暗,眼前似蒙一层毛玻璃,色彩暗淡。
这两类血管阻塞的共同特点是突发、无痛,部分患者因无疼痛感易误判为“疲劳”,延误就医风险极高。
为何入冬后“眼中风”高发?
1.血管“热胀冷缩”
入冬后,气温持续走低,寒冷刺激导致全身血管收缩、痉挛,视网膜血管纤细且对温度敏感,更易闭塞。
2.血压“过山车”
冬季昼夜温差大,加剧血压波动,瞬间飙升的血压可能冲击血管内壁斑块,使其脱落形成血栓,堵塞眼底细血管。
3.血液“变黏稠”
天冷后,饮水量可能减少,体内水分不足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流动不畅,血栓形成风险大幅上升。
医生提醒,以下五类人群在入冬后,尤其需要防范“眼中风”:
1.中老年人群
中老年人群(尤其是60岁以上)血管弹性自然衰退,眼底血管更脆弱;
2.“三高”患者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会加速血管病变;
3.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已有动脉硬化的人群,眼部血管同样面临风险;
4.长期吸烟者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直接损伤血管内皮;
5.青光眼患者
青光眼患者眼压偏高,影响眼底供血。
如何防治“眼中风”?
医生建议,应对“眼中风”,需建立“防、识、治”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科学规避风险。
防:未病先防,养生为重
1.保暖御寒:重点做好头、颈、足保暖,外出佩戴帽子、围巾,避免冷风直袭;佩戴护目镜减少寒风对眼部刺激,日常用温水洗脸,避免冷水刺激血管。
2.稳控基础: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冬季尤其关注血压波动;医生提醒,“三高”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眼底检查。
3.饮食调摄:遵循“秋冬养阴”原则,多食银耳、百合、山药等滋阴食材,搭配黑木耳、山楂等活血化瘀食物;忌口生冷、油腻食物,保证每日充足饮水,戒烟限酒。
4.运动有度: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和缓运动,时间以午后阳光充足时为佳;避免突然发力、憋气等行为,防止血压骤变。
5.穴位按摩:每日早晚或用眼疲劳时,可按摩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等穴位。按摩方法:洗净双手、闭目放松,指腹轻柔按压,每穴1–2分钟,以酸、麻、胀为度,切忌暴力揉搓眼球。
识:抓住预警,争分夺秒
“眼中风”最典型的信号是突发性、无痛性的视力骤降,一旦出现相关症状,需立即警觉。
治:黄金时间,中西结合
1.黄金90分钟
发病到救治间隔越短,视力挽回希望越大,视网膜缺血缺氧超过90分钟可能造成不可逆损害,出现症状需立即前往有眼科急诊的医院,切勿等待观望。
2.治疗双管齐下
现代医学:通过溶栓、降眼压、扩张血管等方式紧急救治;
中医辨证施治:采用活血化瘀、通络开窍的中药及针灸治疗,改善眼底微循环,促进视功能恢复。
入冬渐深,寒意日浓。医生提醒,预防“眼中风”关键在于“治未病”——顺应天时养生,稳住基础疾病,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一旦出现突发性视力下降,务必把握黄金救治时间,及时就医,用科学的防护知识,为眼睛撑起一把保护伞,安然过冬。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姚小磊 朱芙蓉 裴翌尧
指导专家: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眼科 姚小磊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