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新闻,标题挺吓人, “小龙虾入侵”、 “加拿大一枝黄花泛滥” “福寿螺危害水稻”、 “松材线虫是松树癌症”等等,让很多朋友对外来物种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印象。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前面提到的小龙虾加拿大一枝黄花福寿螺松材线虫这几个物种确实都是外来物种,外来物种指的是原本生活在一个地方但被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带入到新环境的生物。这些物种对于这个新的环境是外来的,所以叫外来物种。这是一个中性词,指的是物种从它本来的分布地扩散出去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外来物种不是外国来的物种。

事实上,外来物种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紧密相关,在四大主要粮食作物中,只有水稻是原产于我国。另外的三种,小麦起源于西亚,玉米和马铃薯原产自中南美洲。蔬菜、水果中外来的种类就更多了,名字或俗名前带有“胡”、“洋”、“西”、“番”的物种,基本上都是外来物种。

一般来说,带“胡”字的多是两汉至隋唐沿陆上丝绸之路传入内地的,因为当时胡指的是北方和西域的少数民族,这一类的有胡豆、胡椒、胡萝卜等等,也有很多后来改过名字的,比如胡蒜(大蒜)、胡麻(芝麻)、胡桃(核桃)、胡瓜(黄瓜)等等。

带“番”字的主要集中在宋-元-明时代,因为宋元以后,海上贸易兴起,南方沿海港口对外贸易发达,部分外来农作物通过往来于东南亚的“番舶”(外国商船)传入到闽粤地区,闽南人把外国人称为“番人”,故以“番”命名,代表性的物种有番薯(甘薯)、番茄等等。

“洋”字则出现较晚,是清朝中后期经历鸦片战争被强迫打开国门后,对西方殖民者的称呼,也反映了其代表的欧洲背景。比如洋芋(马铃薯)、洋白菜(卷心菜)、洋葱等等。

这么看来,不是所有外来物种都会造成负面影响。根据近年科学界的统计,我国引种过的外来植物种类有14700多种,其中造成危害的入侵种类只有500余种。国际上普遍认为,仅有约10%的外来物种可能造成危害,我们把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危害的外来物种叫做外来入侵物种或外来有害生物。

为什么一些外来物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事实上,问题不在于物种本身的“外来”属性,而是物种进入新环境后繁殖失控,并对本地生物造成排挤和破坏。造成这种局面的,通常是缺乏天敌、生长速度极快或过强的竞争能力。

例如入侵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由于适应力极强,能够迅速扩张领地,抢占本地植物的生存空间,导致其他物种无法生存,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比如巴西龟,由于寿命长、繁殖率高,释放到野外后迅速成为入侵物种,威胁本地龟类生存。

因此,外来物种是否有害,并不取决于它的原产地,而是取决于它的生态适应性、生长特性以及与当地生态系统的相容性。换句话说,外来物种的有害与否,取决于它对新环境生态平衡的实际影响。外来物种包括有害的外来入侵生物,也包括许多有益的种类,还包括非常多与人类益害关系不显著的物种。

此外,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对外来物种的管理,应当采取科学理性的态度。对于已造成危害的入侵物种,应当积极采取防控措施,如监测、预警、科学治理等。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对所有外来物种一律采取排斥的态度,而应当以科学评估为基础,区分外来物种的实际风险和潜在价值。应该特别提醒的是,千万不要随意放生

总的来说,“外来物种一定是有害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外来物种并非天然“有罪”,只有当它们的扩散失控,造成生态、经济或社会问题时,才会成为有害物种。我们应当保持理性与科学的态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妥善处理外来物种问题,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这些年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新闻,标题挺吓人, “小龙虾入侵”、 “加拿大一枝黄花泛滥” “福寿螺危害水稻”、 “松材线虫是松树癌症”等等,让很多朋友对外来物种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印象。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本文作者:张勇 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副研究员

创作团队:中国林学会·自然引力·科学内容工作室

审核专家:田呈明 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联合出品:中国林学会

支持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