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你们一个电话救我一命,今年我又来了!你们这里体检真的好!”
近日,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前台传来一阵爽朗的感谢声。40岁的普先生(化名)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反复道谢。这温暖的一幕,源于去年一次看似普通的体检回访。
一通“不受欢迎”的提醒电话
去年,普先生在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完成常规体检后,很快接到了健康管理中心的回访电话。电话中,医生结合他的体检数据(血压150/99mmHg、空腹血糖7.19mmol/L、甘油三酯3.38mmol/L),严肃提醒他存在“准三高”风险,建议进一步检查调理。

“当时我根本没当回事,觉得自己能吃能跑,甚至怀疑是不是想诱导我做额外检查。”普先生坦言,自己平时身体没明显不适,对医生“每天监测2次血压、低脂低盐低糖饮食”的再三叮嘱心存抵触,最终也没及时就医。
突发脑梗!万幸的提前预警
令人揪心的是,几天后,普先生晨起时突然左侧肢体麻木、说话含糊,被家人紧急送医,确诊为轻度脑梗。抢救期间,主治医生查看病史后表示:“幸亏体检提前发现了三高倾向,家属能快速提供此前的血压、血糖数据,我们能直接针对性用药,至少缩短了30分钟抢救时间!”
“如果不是你们当初的坚持提醒,我可能连说清楚自己身体情况的机会都没有!”康复后的普先生后怕不已,今年再次来到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现在每天都会按时监测血压、清淡饮食,并微笑着说“我以后每年都按时准点来体检!”
龚亮主任科普,三高防控千万别忽视这几点
针对普先生的案例,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龚亮主任特别提醒大家,三高防控要“早发现、会监测、能坚持”,关键做好这些事:
1、先搞懂:三高的“危险红线”
记住这组关键数据,超过即需警惕:
①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连续3天不同时间段测2次均超标);
②高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③高血脂:甘油三酯≥2.3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4.1mmol/L(普通人标准)。
像普先生这样的“准三高”人群,若不干预,1-2年内大概率发展为确诊患者。
2、别忽视:体检后要盯紧“回访”
很多人以为“体检没查出大病就没事”,但像高血压、糖尿病早期,可能只有某项指标轻微异常,需专业人员解读风险。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通过回访,帮助多位“准三高”患者提前干预。
3、定期查:不同人群体检频率有讲究
①20-39岁:无家族病史者每2年查1次血压、血糖、血脂;有家族史者每年查1次;
②40岁以上:无论有无症状,每年查1次全面代谢指标(含血压、血糖、血脂、尿酸等);
③已确诊三高:每3-6个月复查1次,同时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药物副作用)。
4、科学调:饮食运动这样做最有效
①饮食:每天盐≤5克(约1啤酒瓶盖),糖≤25克(约6颗方糖),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多吃燕麦、芹菜、木耳(帮助降血脂),每周吃2-3次深海鱼(补充Omega-3)
②运动:选择快走、慢跑、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比如每天30分钟,每周5天),避免晨起猛运动(易引发血压骤升)
5、会监测:在家自测有技巧
①测血压:每天早上起床后30分钟(未吃饭、未运动),坐着测,连续测2次,间隔1分钟,取平均值
②测血糖:空腹血糖需空腹8小时以上(比如前一晚10点后不进食),餐后2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
③记录:建议用手机APP或笔记本记录每次数据,复诊时带给医生,方便调整方案
你的健康,我们用心守护
普先生的经历不是偶然,每一次体检数据的细致分析,每一通跨越质疑的耐心回访,每一次专业科学的健康指导,都是我们守护生命的具体行动。
别让“没感觉”耽误了健康,定期体检,早干预,早安心!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易婷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易婷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