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巩玺。总有人问:“缺牙了直接种一颗不就完了?” 但种牙真不是 “缺多少补多少”—— 能不能种、怎么种,说了不算的不是你,而是牙槽骨这块 “地基”。今天就说透:为什么有人种牙要 “填骨头”,有人能 “即拔即种”,差别全在骨头上。

先分清两个事:补牙补的是牙齿本身,比如虫牙坏了填材料;种牙是 “重建”,先在牙槽骨里打 “金属牙根”(种植体),长牢了再装牙冠。这就像盖房,种植体是桩,牙槽骨是土地。土地够厚够结实,桩才扎得稳;土地太薄松,要么种不了,要么种了也会晃。

最关键的是骨量。牙齿刚掉时,牙槽骨像刚挖好的基坑,够深够宽;但缺牙后,骨头会持续 “缩水”—— 前 3 个月吸收最快,半年以后基本上相对稳定。这就是为什么医生总说 “种牙要趁早”:骨头一旦吸收太多,种牙就得先 “填土”。

“填土” 方式有讲究:骨量差一点的,铺层人工骨粉 “施肥”;差得多的,可能要从自己下巴或髂骨取点骨头移植。这些不是额外项目,是为了让种植体被骨头牢牢抱住,不然就像筷子插豆腐里,用不久就晃。

位置也关键,尤其是 “美学区”—— 门牙、尖牙这些露在外面的牙。前牙种得好不好,不光看骨头够不够,还要看牙龈形态、牙齿角度。医生会用 3D 扫描精准定位,我们医院甚至会用导航技术,确保既稳定又美观,和邻牙 “无缝衔接”。

怎么知道自己骨头够不够?第一步肯定要找到专业靠谱的医生,医生会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来看我们的骨量的情况。做这里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的CT检查—— 这是看牙槽骨的 “透视眼”,比普通 X 光准确很多。医生会在影像学数据上计算我们骨头的高度,骨头的宽度以及我们骨头的密度是否能够承受我们的种植和种植以后的咬合力的情况。

最后划重点:种牙的核心是 “骨结合”—— 种植体和骨头长在一起才叫成功。别轻信 “随便种”,先做 临床检查和CT 检查来评估骨量,缺牙时间长、有牙周病或做过放疗的人更要注意。骨头够,种牙是常规操作;骨头不够,先补骨再种,才能耐用又省心。

你身边有人种牙时 “填过骨头” 吗?评论区聊聊。关注《牙齿别作妖!》,科学种牙,让 “第三副牙齿” 真靠谱~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晨光熹微工作室

审核:江汉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 主任医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