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几乎时刻使用可穿戴设备监测身体,步数、睡眠、血氧、卡路里都能通过手环或手表一目了然。我们知道心脏每天跳动十多万次,人的一辈子心跳真的会有个跳动的总数吗?每天跳动次数是否反映了身体的一些情况?
近期发表在一项研究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心跳预算消费”。研究者希望通过统计一个人每天的心跳总数,来评估其心脏在不同活动状态下的消耗与适应能力。

运动手环或手表可随时测心率(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心跳预算消费有科学依据吗
2025年发表在《JACC: Advances》上的研究由澳大利亚圣文森特医学研究所心脏运动实验室主导,研究者希望通过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运动与心脏健康的关系。他们提出,心脏每天跳动的总次数,可以视作身体应对生活节奏、情绪波动和运动负荷的综合指标。
研究团队分析了147名受试者的数据,其中包括109名长期进行耐力训练的运动员和38名健康但非运动型的成年人。所有受试者佩戴24小时心电监测仪,以记录静息与活动状态下的心率变化。结果显示,运动员组的平均心率为每分钟68次,而普通人组为76次。虽然差距仅有8次/分钟,但换算到24小时,运动员每天大约比普通人少跳约1.1万个心跳。这种差异主要来自训练带来的静息心率下降,体现出运动对心脏效率的长期优化作用。
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职业运动的极端情况。研究者收集了2023年环法自行车赛男女职业车手在训练平台上公开的心率数据。结果发现,选手在每个赛段平均多消耗约3.5万个心跳。女性车手尽管比赛时间较短,但因平均心率更高,约148次/分钟,相比男性的127次/分钟,总体心脏负荷相近。这一发现表明,在高强度的运动环境下,心脏的支出远超日常活动所带来的节省出来的心跳。
研究人员强调,适度的运动能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提高心脏在休息状态下的效率,使每日平均心率下降;但若运动强度和频率过高,则可能打破这种平衡,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的失调。
人一生有固定心跳次数吗
“人一生只有固定心跳次数”的说法,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的能量代谢假说—,观察发现小型动物心率快、寿命短,而大型动物心率慢、寿命长,于是人们以为心跳越少越好。然而在人类身上,这一规律并不成立。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规律运动的人虽然在锻炼时心率升高,但长期静息心率下降、心肌肥厚更健康、血管弹性增强,寿命反而更长。
心率之所以能成为健康的关键指标,是因为它受到多个生理系统的共同调控。交感神经让心率上升,应对紧张、运动或外界刺激;副交感神经则让心率下降,使身体进入恢复与修复状态。一个健康的心脏,不仅跳得有力,更重要的是能随时收放自如。心率过快、波动过小或恢复迟缓,都可能是代谢压力或过度训练的信号。
因此,“心跳预算消费”并非在鼓励人们减少心跳次数,而是提醒人们关注心脏的工作方式。通过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我们已经能持续记录心率、心率变异性等参数。如果未来能将这些数据整合成心跳消耗指数,或许能让人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能量支出与恢复状态。例如,当连续几天心跳总数偏高、静息心率上升时,可能意味着睡眠不足、压力过大或训练过度,此时适当调整运动量就能防止身体进入疲劳状态。
总结
“心跳预算消费”是一种观察心脏负荷的方式。研究者提醒人们,不必为多跳几下而焦虑,更重要的是理解心率变化所反映的身体状态。运动让心脏在短时间内工作更积极,但从长期来看,它能提升效率,让心跳更平稳。持续过高的心率往往反映身体处于紧张状态,而规律运动、均衡饮食与充足睡眠,能帮助恢复神经系统的平衡,使心率在日常波动中保持稳定。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未来或许能通过记录每日的心率变化,更全面地了解身体负荷与恢复节奏。对普通人而言,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每天心跳多少次,而是如何在运动与休息之间找到恰当的节奏,让心脏保持健康、稳定和有力。
参考文献:
[1] Van Puyvelde, Tim, et al. "Balancing Exercise Benefits Against Heartbeat Consumption in Elite Cyclists." JACC: Advances 4.10_Part_2 (2025): 102140.
[2] La Gerche, Andre, et al. "The athlete’s heart—challenges and controversies: JACC focus seminar 4/4."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80.14 (2022): 1346-1362.
[3] Levine, Herbert J. "Rest heart rate and life expectanc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30.4 (1997): 1104-1106.
策划制作
作者丨邵文亚 福建医科大学副教授;Denovo科普团队
审核丨赵宝锋 辽宁生命科学学会会员、研究员
来源: 科普中国新媒体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新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