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粪便移植,大家脑海里可能就浮现出两个字——吃屎,但其实不是。粪菌移植的本质,是将健康人的肠道微生物群经过严格筛查与处理后,移植到患者体内,用以重建肠道菌群的平衡。这一疗法起初是为治疗某些严重肠道感染而开发的,却在但近年的-研究中被发现,该疗法对情绪障碍,尤其是抑郁症,也可能产生积极作用。

粪便移植的系统性荟萃研究(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最近的一项系统综述研究通过分析了12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发现接受粪菌移植的患者,其抑郁症状在短期内明显减轻,尤其是在伴有肠易激综合征的人群中效果更为显著。
肠道菌群也能影响情绪
从科学角度看,粪菌移植是一种基于微生物群落重建的生物治疗方法。研究人员认为,肠道菌群与情绪障碍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抑郁症患者常伴有菌群失衡、炎症水平升高和神经递质代谢异常。通过引入健康供体的肠道微生物,可以帮助恢复菌群多样性,调节免疫反应,改善神经化学平衡,从而缓解抑郁相关症状。
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在综述中分析了681名受试者的临床数据,这些研究分别来自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和美国。结果显示,接受粪菌移植的人群,抑郁评分平均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无论采用口服胶囊、灌肠还是内镜注入等方式,治疗均表现出一定疗效,但直接将菌群导入肠道的方式效果更为稳定。这种差异可能与菌群在结肠中的定植效率有关,口服途径在经过胃酸与胆汁时,部分微生物可能丧失活性。
研究还发现,粪菌移植的抗抑郁作用并非短暂暂时性的。多数受试者在治疗后1至3个月情绪改善最明显,但在6个月后效果逐渐减弱,这提示可能需要重复移植以稳定肠道菌群的稳定性或配合其他干预以维持疗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伴随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改善幅度更大,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肠脑轴在情绪调节中的关键作用。
从生理机制看,粪菌移植不仅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也影响了多条与情绪相关的生物学途径通路。例如,移植后丁酸盐等短链脂肪酸水平上升,这类代谢物能降低炎症反应并调节神经递质合成;同时,部分有益菌增加了血清素和γ-氨基丁酸的生成,促进大脑情绪稳定;此外,炎症因子下降、肠道屏障功能增强,也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的整体反应。
粪便移植也有风险
然而,粪菌移植并非没有风险,也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患者的通用疗法。研究者指出,这一移植过程需要在严格的医疗条件下进行,任何环节的不规范操作都可能带来健康隐患。供体的选择尤为关键,必须经过详细的病史调查与微生物学筛查,排除传染病、代谢异常或潜在的免疫问题。一旦筛查不充分,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被移植到受体体内,引起新的感染或免疫反应。
此外,不同的移植途径和制备方式也会影响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直接通过内镜或灌肠注入的方式虽然疗效更确切,但操作过程相对复杂,需要专业医生执行;口服胶囊形式则更方便,但其菌群在胃肠道中存活率较低。不同研究所用菌液浓度、给药次数及供体类型差异较大,导致结果存在一定波动。当前仍缺乏统一的临床标准,这也限制了该疗法的可推广性。
安全性之外,疗效持续时间也是粪菌移植研究中的未解问题。多项临床数据表明,移植后的情绪改善主要集中在前几个月,而半年后效果开始减弱。这可能与外源菌群在人体肠道中的定植稳定性有关。部分研究推测,随着时间推移,宿主原有菌群可能重新占据主导地位,使治疗效果逐渐下降。因此,未来可能需要多次移植或结合益生菌、饮食干预等手段来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多数研究对象并非临床确诊的抑郁症患者,而是患有肠易激综合征、帕金森病、纤维肌痛等伴随情绪障碍的群体。这意味着粪菌移植的抗抑郁作用也可能是通过改善躯体疾病间接实现的,而非直接作用于大脑神经系统。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针对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开展大样本、长期随访的临床试验,以验证其独立的治疗潜力。
总结
粪菌移植的研究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心理健康与肠道生态密切相关。抑郁症不只是情绪问题,也可能源于身体内部的失衡。科学家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多样性,能够让患者的情绪得到改善,这一发现为抑郁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不过,目前的研究仍处在早期阶段,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长期安全性也需要更多数据支持。粪菌移植不能脱离医学监管,更不是可以随意尝试的做法。对大多数人来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依然是最佳选择。良好的睡眠、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和稳定的社交活动,都是支持肠道与情绪平衡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Zhang, Tao Xiao, et al. "Clinical efficacy of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n alleviating depressive symptom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6 (2025): 1656969.
[2] Zhao, Jia, et al. "The gut microbiota-brain connection: insights into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bipolar disorder."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5 (2024): 1421490.
[3] Lin, Jixin,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Mechanisms of 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 to Improve Symptoms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Discovery medicine 36.186 (2024): 1354-1362.
[4] Bahmani, Mohaddeseh, et al. "The gut microbiota a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current understanding and nove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Current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 25.16 (2024): 2089-2107.
策划制作
作者丨邵文亚 福建医科大学副教授;杨 超 深圳理工大学科普主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刘键熙 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
来源: 科普中国新媒体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新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