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减肥这件事上,无论是跑步、游泳、打球,人们普遍一般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会瘦下来。然而,现实中不少人发现,尽管每天都在运动,体重变化却并不明显,甚至在一段时间后出现停滞或反弹。


科学研究显示,这种现象并非意外。人体在能量消耗方面存在复杂的调节机制,运动所带来的热量消耗,并不会完全等同于体重的减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运动无效。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运动在维持健康、稳定代谢、改善情绪以及防止体重回升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为什么说运动减重效果有限


从能量平衡的角度来看,体重变化取决于摄入与消耗之间的差值。理论上,只要消耗的能量大于摄入,体重就会下降。但在实践中,运动带来的体重变化往往小于预期。多项研究表明,这与人体在生理和行为上的补偿反应有关。


比如,运动可能会刺激食欲。在运动后,体内的饥饿激素水平会短暂上升,使人更容易进食,从而抵消部分热量消耗。特别是在高强度或长时间运动后,补偿性进食的现象更为明显。


运动后身体活动总量可能下降,研究发现,个体在完成计划运动后,往往会在当天或之后的时间里减少非运动性的活动,例如走动、站立或其他日常消耗。这类自发性活动在日常能量支出中占比不低,当其减少时,整体能量消耗也会下降。


长期运动会触发代谢适应。身体为了节约能量,会逐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同样的运动强度在一段时间后消耗的热量减少。这种现象被称为代谢适应,是人体在长期能量消耗增加时的自我保护机制。


此外,研究者还提出了 一种叫能量支出受限模型。这一模型认为,人体的总能量支出存在上限,当运动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总能量消耗不再线性增加,而是趋于稳定。也就是说,再多的运动并不会无限提升热量消耗,因为身体会通过降低其他代谢活动来维持总体能量平衡。


综上,运动对减重的效果之所以有限,并不是因为它不起作用,而是因为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能量调节机制,用以防止过度能量消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在开始运动一段时间后,体重下降缓慢甚至停滞。真正有效的体重管理,需要在理解这些生理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饮食、作息和运动强度的长期平衡。


为什么运动依然重要


会不会可能有人会想,既然坚持运动可能不会让人变瘦,那还有必要运动码?尽管运动在减重阶段的作用有限,但它在维持健康和防止体重反弹方面却起着关键作用。研究显示,在达到目标体重后,能否保持减重成果,与持续的身体活动密切相关。美国和欧洲多项随访研究发现,那些在减重后维持较高身体活动水平的人,更容易在一年或更长时间内保持体重稳定。


运动有助于维持肌肉量和代谢水平。在减重过程中,身体不仅会失去脂肪,也会损失部分肌肉。肌肉量减少会导致静息代谢率下降,使身体在休息时消耗的能量减少。而规律运动,尤其是阻力训练,可以帮助维持或增加肌肉,从而保持较高的能量消耗水平。


其次,运动能有效改善代谢健康。有氧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血糖稳定;适度运动还能降低炎症水平,改善血脂结构,减少内脏脂肪堆积。这些变化虽然不一定立即体现在体重上,却显著降低了患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研究显示,即使体重仅减少3至5千克,也能显著改善心脏代谢指标。


另外,运动还可促进能量平衡的长期稳定。人体在减重后往往面临代谢率下降与食欲上升的双重挑战,容易重新增重。运动通过增加总能量消耗,部分抵消这种代谢下降效应,并帮助调节食欲相关激素,减少暴饮暴食的风险。同时,运动还能改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助于稳定体重。


最后,运动的健康价值远超体重数字。大量临床数据表明,无论是否减重,规律运动者的寿命更长、慢性病风险更低、生活质量更高。身体活动可以被视为维持健康的基础干预手段,而不仅仅是控制体重的辅助手段。正如多项系统综述所指出的,运动带来的适度体重变化往往伴随着更深层次的生理改善,这种收益值得被重视。


综上所述,运动或许不是减重的快速途径,但它是维持健康与防止体重回升的长期保障。对多数人而言,规律运动的真正意义在于让身体更高效地运作,而不仅仅是让体重数字下降。


总结


运动确实会消耗能量,但人体的能量调节系统比我们想象得更复杂。随着运动量增加,身体会通过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增加食欲或减少非运动活动,来维持能量平衡。这使得运动减重的效果往往小于预期。


然而,从长期健康的角度看,运动的意义远不止体重下降。它能维持肌肉、改善代谢、稳定血糖与血脂、提升睡眠与情绪,并在体重减轻后帮助防止反弹。科学证据一再表明,健康的身体状态来自持续、适度、规律的活动,而不是短期的热量消耗。


因此,与其纠结运动是否让体重变轻,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它能让身体变得更稳定、更健康。真正有效的体重管理,是饮食、运动与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Areta, José L. "Physical performance during energy deficiency in humans: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A: Molecular & Integrative Physiology 284 (2023): 111473.

[2] Melanson, E. L.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non‐exercise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 in adults." Obesity Reviews 18 (2017): 40-49.

[3] Robinson, Eric, and David Stensel. "Does physical activity cause weight lo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47.2 (2023): 91-92.



策划制作

作者丨杨 超 深圳理工大学科普主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邵文亚 福建医科大学副教授

来源: 科普中国新媒体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