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瓮中之鳖
【释义】:困在瓮里的甲鱼。比喻已在掌握之中、无法逃脱的人或事物。
【出处】:该成语属民间口语演化形成,未见明确最早出处,其意象在元明话本小说中已常见使用,如《水浒传》第十七回:“这遭已是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拓展】:“瓮中之鳖”常与“囊中取物”“瓮中捉鳖”等表述联动,形容十拿九稳、胜券在握的局面。例如:警方已包围逃犯藏身的房屋,抓捕行动如瓮中之鳖;在商业竞争中切断对手所有供应链,使其成瓮中之鳖。反义词如“漏网之鱼”“纵虎归山”,则形容目标逃脱、后患无穷。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鳖”特指中华鳖,这类爬行动物在陆地行动迟缓,一旦落入内壁光滑的容器便极难自救。其扁圆体型与短粗四肢虽适合水底潜行,却成为困于狭小空间的“天然囚徒”——这种生物特性被古人敏锐捕捉,化为绝妙比喻。
小档案
名称:中华鳖
英文名:Chinese Softshell Turtle
学名:Pelodiscus sinensis
背甲长:15~25厘米
体重:1-2千克
隶属科目:脊索动物门,爬行纲,龟鳖目,鳖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原产中国、日本、越南等地,栖息于湖泊、池塘及缓流河道。
魅力写真:

鳖吻端管状鼻孔可伸出水面呼吸(图片来源:Pixabay)

鳖喜欢晴天时上岸晒太阳(图片来源:Pexels)
外形特征:
鳖背甲边缘为柔软裙边,表面覆有革质皮肤而非角质盾片。其颈长能回缩成S形,鼻管如管可实现隐蔽呼吸。趾间蹼膜发达,四肢关节灵活,在水中划动时如四支船桨协同运作。
生活习性:
鳖喜阳怕风、喜静怕惊、喜洁怕脏、喜挖穴与攀爬。鳖食性广而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也食腐败的植物及较嫩的水草等植物性食物,具有很强的耐饥饿能力,属变温动物,摄食和生长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动。它们善藏身淤泥,仅露鼻孔,守候鱼虾经过;经常晒背提升体温,预防水霉感染;孵化温度28℃时雌雄各半,32℃以上多为雌性。鳖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易危(VU)保护等级。
奇闻轶事:鳖真能从瓮中逃脱,真的假的?真的!
瓮中之鳖,常被用来形容陷入绝境、无处可逃的境地。然而,现代生物学研究却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鳖类在绝境中展现的求生智慧,远比古人想象的要高超得多。
当多只鳖同时被困时,它们会展现出惊人的协作能力。研究人员观察到,鳖群会自发形成“叠罗汉”结构——体型较大的个体主动位于底层,较小的个体则攀爬至上层。这种行为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生存智慧:底层的鳖通过聚集减少了个体的暴露面积,而上层的鳖则能借助“龟塔”的高度接近瓮口。更令人惊叹的是,这种协作并非偶然。实验显示,当面临捕食威胁时,鳖群的叠塔效率会显著提高。这种通过集体行动提高生存概率的策略,在动物界中极为罕见,展现了鳖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独特生存哲学。
若瓮中存在积水,鳖会展现出更为精妙的逃脱技巧。它们会用前肢持续划水,制造出有规律的波浪。当水面波动至瓮沿的瞬间,鳖会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浮力提升,迅速将前肢搭上瓮边。生物学家通过高速摄影发现,鳖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精准的时机把握能力。它们不仅能准确判断波浪的峰值,还能在身体被推至最高点时迅速发力。这种利用流体力学原理的逃脱方式,需要极强的耐心和精准的控制力。
在广东东莞,曾有人观察到一只河鳖长时间一动不动地漂浮在水面上,因而被人们误当作“死甲鱼”,然而实际上这是它为了晒太阳或者躲避天敌而采取的伪装行为。最让人惊叹不已的是,鳖类具备一种“将危机转化为契机”的逆向思维能力。当鳖遭遇威胁时,它会将整个身体完全漂浮在水面之上,四肢变得僵直,颈部伸直,伪装出死亡的状态,就这样漂浮在水面,以此来引诱好奇的鸟类或者其他动物靠近。当鸟类试图啄食的时候,鳖会突然发力抓住鸟腿,然后借助鸟儿起飞所产生的力量成功摆脱困境——这种利用天敌作为脱困跳板的策略,体现出了在动物界中极为罕见的逃脱策略。这一策略的实施,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精准的判断力以及对时机恰到好处的把握能力。
来源: 喜涮涮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喜涮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