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中轴线最南端,有一座城门,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拆而复建的曲折经历,它就是永定门。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上世纪五十年代,永定门因城市建设之需被拆除,后来于2004年在原址上复建,如今又靠数字化实现永生。

一次重生:砖瓦复建

永定门的第一次复建,真不是件省心的事。为了使北京中轴线形态更完整,永定门需要在原来的位置,按原来的形制,用原结构、原材料和原工艺复建。考古勘探后,麻烦立刻出现:老城楼的位置,正好压在南护城河的巡河道路上。要复建,就得占用一点巡河道。河湖管护部门担心防汛安全,坚决不同意。设计团队一轮轮协调,硬是磨出了一米的复建空间。为保证建筑安全,设计组决定在城楼的基础部分采取现代材料做法。

有了地方,还得恢复原样。可是图纸残缺,史料模糊,连斗拱尺寸都没有记载。还好,可以参考同时期建筑,来推敲木结构的比例关系,于是建筑师们干脆上脚手架,爬上北京城里现存的乾隆年间古建测量。经过反复分析,绘制了近40张图纸,才确定永定门的模样。此外,在用料和工艺上也力求“原汁原味”,木工的斗拱加工用传统手法,刷桐油也得用牛尾蘸着甩上去。

历尽波折,这条轴线再次从永定门起笔,延伸向天坛、紫禁城与钟鼓楼,故事的开头又回来了。

二次重生:数据永生

故事继续,科技时代,人们决定让这座门的保护方式再升一级,数字永生。

测绘师在永定门周边架起三维激光扫描仪,以每秒200万点的速度,收集它的每一处信息一团一团的点云,组成立体的数字宫殿。激光反射回来的信号能告诉仪器这个点多远多高,配合相机照片,拼出精确的三维模型

在数字世界里,永定门不再怕风化、坍塌或拆除。

同样的技术,也被用在以永定门为端点的整个中轴线。过去测建筑要搭脚手架、拿尺子爬上爬下,又慢又费力,还怕蹭坏文物。现在呢?测绘人员借助设备,采集数据几天搞定,剩下都在电脑里完成。就连天安门广场上20多万块地砖,都能测,别看它们一眼望去差不多,实际上每一块的纹路、形状、磨损都不一样,而测绘团队改装设备,让镜头直冲地面,再配合深度学习算法,自动识别和编码,每一块砖都拥有了专属身份ID。可以说,地砖都上了户口。

如今,在数字世界里,可以俯瞰遨游,看到每一块砖每一道纹路都被精确记录、永久保存。今天的数字中轴线,依然从永定门开始。这座几百年前的城门,如今在数据云上继续站岗。它守卫着北京的记忆,这一次靠着激光扫描采集的数据,再由算法重建成数字模型,永定门真的实现了永生。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希卡石板修复小组
审核: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遗产保护 教授 李春青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