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故宫的北侧,有座“假”山。这么称呼倒不是因为它是塑料的,而是它是工匠堆出来的。

当年修紫禁城,挖地基、挖护城河、炼铜浇瓦,挖出来的泥土、炉渣、碎石多得不得了。

丢了可惜,搬也麻烦,于是工匠们干脆把余料往北一堆,堆成一座小山,夯实、覆土、种树,就成了今天的景山。

这波操作放到现在,叫就地消纳、资源循环利用。在明朝,主要是节省运费。

古代版固废处理

别看它是堆出来的,技术含量可不低。据说,工匠在堆山时可能把炉灰、瓦渣混进土里,增强透气性。余料多种多样,碎石层可以防塌陷,表面的土层可以植树防风固土。堆成山之后,不仅解决了废料问题,还成了天然风障,为紫禁城抵挡北风。

一举两得,让城市微气候也顺带优化了。

看似顺手,实则精心规划的工程

其实,所谓废土造山也不算真废,山与河本来就是一场工程的两面。在修整水系时,清理淤泥、开拓河道,挖土形成的低洼地势,被系统性地拓展,形成水系,让水有去处,雨有出路;堆山的时候又就地取材,放在今天,就是生态城市理念。

山山水水表面是园林景观,其实也可以说是当年的排水系统与调湿系统。

挖出的水体承担了不少城市功能,既是护城排水道,又是空气冷却带,还能导风,夏天南风吹来,途径水体蒸发降温,相当于天然空调。

有人说,古人那时候哪懂环保。

可城市的循环再生让水和风都有通路,让中轴线上的北京能顺畅轻松地呼吸。

人们常把宏伟的建筑看作文明的标志,但智慧,也藏在那些似乎顺手为之但实际精心设计的工程里,在就地取材把余料变成风景的眼光里。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希卡石板修复小组
审核: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副教授 刘捷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