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中轴线南端,有一座看似普通,却暗藏工程黑科技的桥——万宁桥。
古人造桥,最怕桥下水太急、桥上车太重、桥的跨度太大。
而万宁桥的上面车马成队,下面漕船穿行,洪水季一来,水浪拍打,桥依然稳如磐石,靠的是结构力学与水利工程的双重黑科技。
万宁桥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是漕船进入京城内水系的关键节点。桥下是来自江南的漕船,载着粮食、丝绸、瓷器,桥上是通往皇城的驿道,所以这不仅是一座桥,还是古老的水陆枢纽,要同时承受水的冲击与车马的重量。没有钢筋混凝土,古人靠的是形状的力量。
拱形结构,让石头互相较劲
万宁桥采用单孔半圆拱结构,拱跨约7.3米。整座桥由精确切割的条石砌成, 每一块石头都在互相推挤,把上方的车马重力向两侧传导,在拱脚处达到平衡,让桥身越压越稳。每一次车轮碾过,都是对它结构稳定性的现场测试。
桥+闸:古代版自动水位控制系统
万宁桥与上游的澄清上闸,共同组成了古代智能水闸系统。
桥下的水位太低、流量过小,无法行船,水位太高、流量过大,漕船又无法钻过桥洞。工匠就设立澄清上闸,配合着万宁桥控制水量,在涨水时开闸分流,枯水时关闸蓄水,让流经过万宁桥下的水位保持在安全可航行的区间,保障运输畅通。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这就是靠经验与几何建立的流体力学系统。
材料的智慧:石头也懂轻重缓急
桥体由青白石砌筑,密度高、吸水率低,不怕冰冻风化。石块切面弧度精确控制,古人甚至懂得预留伸缩空间,拱券石间留出微小缝隙,随温差或洪水季节微微伸缩,避免应力集中。
现代科技:给古桥体检
今天,工程师用三维激光扫描重建桥体模型,分析拱石受力、桥基稳定性、河床冲刷范围,发现它的结构依然稳定,力学表现优秀。
也就是说,古代工匠凭经验打造的石拱结构,在现代科学研究里仍然高分通过。
万宁桥让中轴线与水交汇,一座桥同时服务车马与船只,一条弧线同时应对上部荷载压力和水流的冲击力。它没有钢筋水泥,却靠材料、结构与力的平衡,稳稳屹立几百年,成为古代系统工程的结晶,记录着古人对结构力学、材料学、水利学与城市规划的独到理解。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希卡石板修复小组
审核: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副教授 刘捷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