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按时睡觉常被视为健康生活的重要基础。人们普遍认为,固定的作息时间能稳定生物节律,促进身心恢复健康。然而,日本筑波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过度追求完美的作息规律反而可能对大脑不利。
在对中老年人群进行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那些每天严格在同一时间入睡和起床的人,其大脑中一种名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蛋白水平反而较低。

睡得太规律也会有风险吗(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规律与灵活的边界
筑波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一项中,对458名年龄介于45至89岁的参与者进行了系统分析。这些受试者多数存在轻度的睡眠或记忆困扰,但总体健康状况良好。研究人员为每人配戴随身检测仪,连续七天记录其昼夜活动规律,以评估睡眠规律指数,并结合一系列认知测试和血液检测,全面分析睡眠模式与大脑功能的关系。
结果显示,睡眠较为规律的人在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速度等方面表现更佳。即便排除了睡眠时长、年龄及情绪等影响因素,规律的作息仍与更高的认知表现显著相关。这说明睡眠时间的一致性,对维持大脑的日常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但在检测血液样本时,研究者观察到一个不同寻常的趋势。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水平并非随着规律性增加而持续上升,而是呈现出倒U型关系。
BDNF是维持神经元生长、突触可塑性和记忆形成的关键分子,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这一结果提示,大脑健康可能并不依赖绝对一致的作息,而需要在规律与灵活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
也就是说,作息过于不规律的人BDNF较低,而作息过度严格的人同样较低,两者之间的中间群体反而水平最高。这种结果表明,大脑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日常节律波动,以维持神经生长与可塑性。
研究团队进一步指出,这一规律在调整睡眠时长后依然成立,睡眠的时间结构本身可能独立影响脑部健康。这也意味着,单纯延长睡眠时间或严格遵守固定作息,并不一定能带来最佳的神经保护效果。
大脑为何需要一点灵活性
研究人员认为,睡眠节律的轻微波动可能为大脑提供一种适应性训练。当入睡与醒来的时间存在少量变化时,神经系统需要不断重新校准内部生物钟,这一过程会刺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从而促进神经元的生长与突触重塑。相反,如果睡眠时间被固定得过于严格,大脑的可塑性活动减少,可能导致神经调节能力下降。
这一发现与以往的观念形成补充。过去的研究多强调不规律作息带来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糖代谢异常及痴呆风险上升。然而,筑波大学的研究揭示,绝对的规律性并非最佳状态。在规律与灵活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或许才更符合大脑的生理需求。
此外,研究还发现,这种适度规律的作息往往伴随更好的白天活动水平和更高的睡眠质量。与睡眠时长相比,规律的昼夜节奏可能更能反映神经系统的整体稳定性。研究者指出,睡眠规律性与认知表现之间的联系在排除总睡眠时间影响后依然显著,说明睡眠节律可能是认知功能的重要独立预测因素。
这些结果提示,保持相对稳定的作息习惯固然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必强求分秒不差。适度的时间浮动不仅不会削弱大脑功能,反而可能帮助维持神经的健康与灵活性。
总结
健康的睡眠并不只是早睡早起或准时睡觉那么简单。真正重要的,是让身体和大脑在规律与灵活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过度严格的作息,可能会让大脑失去必要的适应空间,从而影响神经健康调节;而完全无序的睡眠,则会破坏生物节律,损害认知功能。
在现代生活中,社会节奏、工作安排、心理状态都可能打乱我们的睡眠规律。与其相比较强迫自己每天同一时间入睡,不如保持一个大致稳定的作息框架,同时允许少量调整,更有利于让大脑有机会适应不同的生活节奏。对想要预防认知衰退、延缓记忆力下降的人来说,这种有弹性的规律或许才是最科学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Cao, Yue, et al. "Sleep regularity is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hows an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with serum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Sleep Medicine (2025): 106688.
[2] Windred, Daniel P., et al. "Attitudes towards sleep as a time commitment are associated with sleep regularity." Behavioral Sleep Medicine 19.6 (2021): 732-743.
[3] Windred, Daniel P., et al. "Sleep regularity is a stronger predictor of mortality risk than sleep duratio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Sleep 47.1 (2024): zsad253.
策划制作
作者丨杨 超 深圳理工大学科普主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邵文亚 福建医科大学副教授
来源: 科普中国新媒体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新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