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轴线北端,钟楼和鼓楼静静并肩而立。它们曾是帝都的心跳,从黎明到夜幕,全城的时间都由这里发出。
可要让时间的声音传得更远,就得让声音更洪亮。
钟要更重,鼓要更大。
于是,对时间精准度的需求,带动了结构科技的进步。
声音有多重?
钟楼顶层悬着一口63 吨的铜钟,相当于四十辆汽车挂在木楼顶上。鼓楼里,则放着能震得屋梁发颤的大鼓。
它们是古代北京城的闹钟,每天清晨与傍晚,钟鸣鼓响,指导着全城人的作息。
但问题也来了:怎么让一座全木结构的楼,承受住这场每天都在上演的“小型地震”?
让楼稳住的“木骨系统”
鼓楼采用塔式木结构,重心低,能够抵抗侧倾。而钟楼则是砖石结构,没有木梁,靠石拱券来受力。一层是四面敞开、十字相交的大拱洞,通过可以仰望大钟的天井通往二层,二层继续用拱和券托起空间,中空的内部让声音能共鸣、回响。坚固耐火,又能承受大钟的重量,兼顾了建筑结构、共鸣和传声。榫卯结构更是其中的秘密武器,就像无数个柔性关节,在震动时轻轻让步、吸收能量。
当钟声轰鸣、空气震颤时,震动沿着梁柱层层传导,被木头“吃”掉,就像一场来自古代的结构力学实验。
木头比金属更聪明
金属震久了会疲劳断裂,木头却能靠弹性形变,自我缓冲。木结构楼在风雨和共振中微微呼吸,反而更稳。
古人还懂得给木头上防护膜,在梁柱表面刷桐油,防潮、防虫,堪比纳米涂层。
时间和结构的共振
说起钟鼓楼,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报时。但很少有人想过,为了让时间的声音传得更远,古人造出了这对力学奇迹。没有计时报时的需求,就不会有六十三吨的钟;没有这样的木构系统,时间也无法被听见。它们以稳定的结构来承载声音,用洪亮的声音来掌控时间,结构力学与时间科技在这里交汇。暮鼓和晨钟,不只是报时,还是力和声、木和铜、时间和结构的共振。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希卡石板修复小组
审核: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副教授 刘捷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