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城市也有生命,那么北京的脊梁,一定是这条线。风从永定门,穿过天安门的红墙、紫禁城的宫阙、景山的树林,最后抵达钟鼓楼的檐下。这条路,不止是风的路径,它是七百年前工匠们凭星定向、以影丈量的中轴线。

你可别以为,这只是北京城的对称线,对古代的工匠来说,这是用宇宙的秩序、自然的规律,来巧妙规划整个城市。他们没有激光仪,也没有卫星定位,靠的全是天上的星星。通过观测北极星,他们确定正南正北的方向,再用立竿测影、拉绳对齐,把天上的秩序,一点点搬到地面。最终拉出一条偏差仅2度多的南北主轴,这就是北京的脊梁,在它的基础之上,生长出偌大的北京城。

这条线,不只是准确,它还会呼吸。工匠们发现,北京的地势东南低,西北高,顺势布局,可以让中轴线成为天然的通风主干道。宫殿高低错落,街巷笔直疏朗,风得以穿行流动。当年建城时,把白莲潭,也就是现在的什刹海圈进城里,从水边起笔,以水来定中轴。与之呼应的北海、中海、南海的开阔水面,既能导风,又能调节湿度。这,不就是七百年前的城市通风与微气候设计吗?

利用这样的秩序,不仅指导了城市空间布局,还在没有风扇,没有空调的情况下,靠地势、风向、自然水体和建筑排布,实现了城市级的自然换气系统。

中轴线从来不只是北京的骨架,它的背后还有一条看不见的科技之线——一端连着天上的恒星,一端连着地上的城市。古代建城时以水定轴,然后让帝都几百年沿这条线生长,借助地势与紫禁城周边的水系,形成了京城核心区的整体调节系统,也让整座古在风与水的循环中自在呼吸。

在没有气象仪器、没有风洞模型的年代,古人靠观测、测量与经验,完成了今天需要模拟才能验证的城市规划设计。中轴线不仅是空间的秩序,它让建筑与气候达成和谐,让整座城市真正地呼吸。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希卡石板修复小组
审核: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副教授 刘捷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