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常见误区。
先天性心脏病(CHD)的治疗时机从来不是越大越安全,而是依据解剖条件与血流动力学指征来个体化决策。
最新中国专家共识型指南明确了多种常见先心病的介入/手术时机与前置条件:
·新生儿/婴儿的危重主动脉瓣狭窄需尽早行球囊瓣膜成形术以维持血流(不以年龄为先),肺动脉瓣狭窄达到一定跨瓣压差即可介入,动脉导管未闭(PDA)在有明显左向右分流时推荐封堵,甚至极低体重早产儿(≤1.5 kg)在可行时亦可介入;
·房间隔缺损(ASD)多在≥2岁且解剖合适时经导管封堵,但对<2岁且血流动力学负荷明确者也列为相对指征;
·室间隔缺损(VSD)则常在≥2岁且体重≥10 kg时考虑经导管封堵,肌部VSD在≥2岁,或体重≥5 kg且分流比>2.0时可考虑,1–2岁存在相对指征;
·主动脉缩窄(CoA)则根据缩窄前后压差与形态选择球囊或支架治疗。
这些决策点都围绕生理负荷与解剖可行性,而非单纯年龄增长。
换句话说,最佳窗口是足够早、又足够安全:当出现心腔容量/压力负荷、跨瓣/跨缺损压差达到阈值且解剖、体重与器械条件满足时,应及时干预,以避免长期容量或压力负荷带来的不可逆改变。相反,一味等待年龄增大,既不增加安全性,反而可能错过对心肺血管可逆期的干预时机。
因此,“年龄越大越安全”的说法并不成立。正确的做法是:在专科评估下,以指征为锚、以风险为界选择合适的介入或手术时机。
参考资料
Cardiovascular Committee, Pediatrician Association, Chinese Medical DoctorAssociation, et al. 2025 Chinese nation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interventional therapy of commo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in children. ChinMed J (Engl). 2025 Jul 2.
作者:蒋永源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
审核:丁亚辉 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来源: 科学辟谣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学辟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