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过分夸大,存在误导。
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形成确实与遗传因素有关,但这种遗传风险并非必然发生,而是存在一定的概率,且会因病变类型和遗传机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根据《麦克德莫特-德贝基心血管杂志》发表的综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子女患病风险约为4.1%,也就是说,约有95%的孩子并不会遗传到相同的心脏缺陷。与普通人群(约1%)相比,风险虽略有上升,但仍属于小概率事件。
其原因在于,心脏发育异常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只是其中之一,还可能与母体的糖尿病、肥胖、吸烟、感染或药物暴露等环境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畸形并非由单一基因引起,而是多基因与环境交互影响的复杂产物。
不过,也有少数特殊类型(如锥干类畸形,包括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等)与染色体或基因微缺失有关。例如,携带22q11微缺失的女性,其后代有50%的概率会继承相同的基因异常,从而显著增加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因此,这类患者在孕前应接受遗传检测和专业咨询。
临床上,对有家族史的家庭进行孕前遗传咨询并在孕期开展胎儿超声心动图筛查,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通过早期筛查与干预,大多数结构性心脏异常都能被及时发现并得到管理。
综上,先天性心脏病并不会必然遗传给下一代。绝大多数患病父母都能拥有健康的宝宝。科学评估、遗传咨询与规范孕期管理,远比恐惧遗传更重要。
参考资料:
Phillips S, Pirics M.Congenital HeartDisease and Reproductive Risk: An Overview for Obstetricians, Cardiologists,and Primary Care Providers.Methodist DeBakey Cardiovasc J. 2017;13(4):238–242.
作者:蒋永源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
审核:丁亚辉 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来源: 科学辟谣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学辟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