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飞机发动机燃烧室既要耐高温又要导热好,但铜和钢直接焊接会开裂!传统3D打印想做“铜钢渐变材料”,界面却像“夹心饼干”——成分突变导致强度暴跌。近日,德国勃兰登堡工业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发表研究,通过激光重熔技术让金属粉末在3D打印时“充分搅拌”,铜钢界面反应区从300μm增至610μm,混合度提升100%,为复杂形状功能梯度材料(FGMs)量产铺平道路。

传统3D打印的“材料鸿沟”:要么分层要么开裂
功能梯度材料(FGMs)就像“材料界的渐变滤镜”,成分从铜到钢平滑过渡,能同时扛住高温和应力,是航空发动机、核电设备的“理想材料”。但传统技术却有个致命bug:

铸造、烧结工艺:像“捏橡皮泥”,复杂形状做不了,成分梯度像“楼梯”一样跳变。
普通激光3D打印(L-PBF):单粉末容器只能“一层铜一层钢”,熔池里金属原子来不及混合,界面反应区薄得像“一张纸”(约300μm),铜渗透深度仅190μm,钢渗透110μm,就像“油水不相溶”,稍受力就开裂。
激光定向能量沉积(L-DED):虽能混粉,但像“用勺子搅粥”,混合不均导致界面脆化,孔隙率超5%,零件寿命大打折扣。
激光重熔:给金属“二次翻炒”,原子扩散距离翻倍
新方法的核心是激光重熔(LR)——每层打印后用激光再扫一遍,就像“炒菜炒两遍”,让熔池里的金属原子“跳得更欢”。它的秘诀在于“双驱动力协同”:

Marangoni对流:温度梯度让熔池表面张力不均,形成“热漩涡”(图1),像“热汤里的胡椒自动散开”,带动铜铁原子剧烈运动。
热扩散增强:二次激光延长熔池“液态时间”,原子扩散距离从300μm增至610μm,相当于“从教室这头跑到那头”,充分混合形成Fe-Cu固溶体新相。
参数优化更关键:团队设计4组工艺参数,其中V2组(激光功率800W,扫描速度1000mm/s,每层重熔)表现最佳——既避免“过熔烧穿”,又让孔隙率从>5%降至<1%,像“把海绵挤成实心砖”。

实测数据:铜渗透深度增84%,界面强度“从脆饼干变牛皮糖”
在铜-钢梯度材料测试中,激光重熔的效果惊艳:

界面反应区翻倍:从300μm增至610μm,成分过渡从“悬崖”变成“缓坡”(图4c、8),铜渗透深度达350μm(提升84%),钢渗透280μm(提升154%)。
新相强化界面:SEM-EDX显示,原本“老死不相往来”的铜和钢,现在形成均匀的Fe-Cu固溶体,像“给界面加了层牛皮糖”,再也不怕应力开裂。
复杂形状也能造:无需改造现有3D打印机,单粉末容器就能实现梯度设计,零件精度达±50μm,满足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复杂曲面需求。
工业价值:从发动机叶片到核电管道,材料“变形记”开启
这项技术让“材料定制”成为可能:

航空航天:发动机燃烧室用铜-钢梯度材料,内壁耐高温(钢)、外壁导热快(铜),重量减轻20%。
汽车制造:齿轮表面做钢-铜梯度涂层,耐磨又减摩,寿命延长3倍。
核电设备:不锈钢-镍基合金梯度管道,抗腐蚀性能提升,服役周期从10年增至20年。
论文通讯作者Alexander Schmidt教授指出:“下一步将测试钛-铝等难熔合金组合,目标2025年实现工业级应用。”

来源: FME机械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