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常见误区。
先天性心脏病并不意味着不能生育,而是意味着在孕前、怀孕期间、分娩和产后阶段需要更细致、全面的评估与管理。
对于大多数轻至中度患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或主动脉缩窄术后),妊娠风险与普通人群相近,医生甚至会建议顺产;只有少部分重症患者,如Eisenmenger综合征、严重心力衰竭或存在主动脉夹层风险者,才被明确建议避免妊娠。
在孕前,医生会根据国际公认的风险分级模型(如CARPREG和ZAHARA)评估个体风险。若患者心功能良好、无严重瓣膜狭窄或既往心衰,孕期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通常低于5%;但若合并多项高危因素(如心功能不全、既往心律失常或瓣膜病变),风险则可能上升至70%。因此,关键不在于能不能怀,而在于如何安全地怀。
在孕期管理上,先天性心脏病女性通常由心脏科、产科和麻醉科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共同随访。多数患者可安全进行阴道分娩,剖宫产仅在心功能受限或需持续抗凝时考虑。由于怀孕后心输出量会增加约30%–50%,若心脏储备功能不足,可能出现心衰或胎儿生长受限,因此孕前评估与分娩期监测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无法正常生育”的说法并不成立。只要在孕前科学评估、孕期接受多学科协作管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顺利度过孕期,迎来健康的宝宝。科学准备与个体化管理,才是真正保障母婴安全的关键。
参考资料:
[1] Phillips S, Pirics M.CongenitalHeart Disease and Reproductive Risk: An Overview for Obstetricians,Cardiologists, and Primary Care Providers.Methodist Debakey Cardiovasc J.2017;13(4):238–242.
作者:蒋永源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
审核:丁亚辉 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来源: 科学辟谣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学辟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