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过分夸张。
心脏杂音是儿童就诊时最常见的发现之一。统计显示,多达80%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被听出心脏杂音。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无害性杂音,也叫生理性杂音,通常是因为血流速度加快或心脏解剖特点导致的声音变化,对心脏结构和功能没有影响,随着孩子长大往往会自然消失。
真正由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病理性杂音在儿童中比例并不高。研究表明,在无其他症状的新生儿中,虽然有0.6%–8.6%会被发现有心脏杂音,但其中约37%被证实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约2.5%为严重畸形需要尽早手术干预。而在婴儿期以后,绝大多数杂音是无害的,仅约1%与结构性心脏病相关,需要治疗。
因此,儿童有杂音并不等于一定有先天性心脏病。医生会根据杂音的特点、伴随症状(如紫绀、呼吸急促、喂养困难、晕厥等)、家族史及体格检查来判断风险。必要时,会建议做超声心动图以进一步明确。
参考资料:
[1]Ford B, Lara S, Park J.HeartMurmurs in Childre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Am Fam Physician.2022;105(3):250–261
作者:蒋永源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
审核:丁亚辉 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来源: 科学辟谣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学辟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