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常见误区。

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在婴幼儿期就出现明显症状。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孩子即使没有青紫、气促或喂养困难等典型表现,也可能存在结构性心脏缺陷。

系统评价显示,在 1928 名听诊发现心脏杂音但没有任何症状的新生儿中,竟有 37.3% 被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其中包括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常见类型。[1]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超过一半属于中度病变,需要长期随访;还有 2.5% 的新生儿属于重度心脏畸形,必须立即进行介入或手术治疗。[1]这意味着“没症状”并不等于没问题,先天性心脏病常常在早期表现隐匿,但却可能在关键时刻危及生命。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看,部分心脏畸形在出生后最初几周因为肺循环和体循环尚未完全稳定,所以症状不典型,等到孩子逐渐长大、心脏负荷增加时,才会出现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甚至心力衰竭。因此,即使孩子表面上健康活泼,也不能据此推断病情轻微。

并且,心脏的功能具有较好的代偿功能,功能和结构损伤的早期可能并不会导致症状的出现,而一旦进入失代偿出现症状,有些病情就很难逆转了。

所以,“孩子没症状就说明先天性心脏病不严重”的说法是错误的。先天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症状是否明显,早期筛查(如超声心动图)和规律随访才是关键。

参考资料:

[1]Yoon SA, Hong WH, Cho HJ.Congenitalheart disease diagnosed with echocardiogram in newborns with asymptomaticcardiac murmurs: a systematic review.BMC Pediatr. 2020;20:322.

作者:蒋永源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

审核:丁亚辉 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来源: 科学辟谣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