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正在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人们普遍关注饮食、运动、睡眠等因素,却往往忽视了心理层面的影响。
近期,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生活中拥有清晰目标感的人,罹患认知障碍的风险显著降低。研究追踪了超过一万三千名中老年人,结果显示,目标感越强,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越低。科学家指出,目标感不仅能减少大脑退化的风险,还可能延缓认知能力减退的发生时间。这一发现提醒我们,保持头脑清醒,或许不止依靠锻炼和营养,还要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向。

有目标感的人更不容易患痴呆(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人生目标与认知健康
这项研究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精神病学系与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心联合完成,发表于《美国老年精神病学杂志》。研究团队利用美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HRS)数据库,分析了13765名45岁及以上、在基线时认知功能正常的参与者数据,并对他们进行了长达15年的跟踪观察。
研究人员通过改进版电话认知测试评估参与者的认知表现,并依据一份包含七个条目的生活目标感问卷量化个体对人生意义的感知。结果显示,在排除年龄、性别、教育水平、抑郁程度及种族等因素影响后,目标感得分较高的人群,其认知障碍发生风险降低约28%。这一结果在携带阿尔茨海默病高风险基因APOE ε4的个体中依然成立,说明目标感的保护效应不依赖于遗传背景。

目标感高的老人认知障碍风险更低(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研究还发现,目标感高的人不仅认知障碍风险更低,发病时间也更晚。与目标感低的人相比,他们出现认知损伤的时间平均延迟约1.4个月。虽然这一差距看似不大,但考虑到痴呆的病程可持续十年以上,延迟发病意味着更长的健康生活阶段和更高的生活质量。研究者认为,这种心理特质可能是促进大脑健康老化的重要心理资源。
目标感如何保护大脑
研究团队尚未完全揭示人生目标与认知保护之间的生物学机制,但已有多方面证据提示这一关系具有合理性。
目标感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分析显示,目标感高的人往往抑郁得分较低,而抑郁是认知衰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可能通过降低慢性炎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从而改善神经网络的稳定性。
还有就是,拥有明确目标的人通常更愿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规律运动、均衡饮食和良好睡眠,这些行为有助于维持大脑血管功能与神经可塑性。此外,他们在社交活动中的参与度较高,社会互动被认为能刺激认知系统,延缓与年龄相关的功能下降。
研究者还提出,目标感可能增强心理韧性,使个体在压力和逆境中更能维持情绪与认知的平衡。这种心理韧性有助于调节大脑的应激反应系统,减少皮质醇等激素长期升高对神经元的损伤。部分研究甚至发现,目标感较强者在脑结构上表现出更好的白质完整性和更活跃的前额叶功能区活动,这意味着他们在面对认知任务时具备更高的代偿能力。
总体而言,目标感的积极作用可能是心理、社会与生理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并非单一的情绪状态,而是一种持续的心理驱动力,能够通过多条途径维护认知功能的稳定性。
总结
这项研究让人重新认识了心理因素在大脑健康中的重要性。人生目标不仅是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可能是维系认知功能的一种保护机制。它不需要药物、没有副作用,却能在长期中发挥作用。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重新确立生活目标,无论是照顾家人、参与志愿活动、还是继续学习与工作,都可能在无形中帮助延缓认知衰退。对于年轻人而言,早早建立生活意义,也许能在未来几十年中为大脑储备更多的韧性。科学的结论再次提醒我们,健康的老去不仅取决于身体的锻炼和营养,也依赖于一个清晰而持久的心理方向。
参考文献:
[1] Howard, Nicholas C., et al. "Life Purpose Lowers Risk for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 United States Population-Based Cohor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33.10 (2025): 1021-1031.
[2] Boyle, Patricia A., et al. "Effect of a purpose in life on risk of incident Alzheimer disease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rson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7.3 (2010): 304-310.
[3] Boyle, Patricia A., et al. "Effect of purpose in life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Alzheimer disease pathologic changes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advanced ag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9.5 (2012): 499-504.
[4] Sutin, Angelina R., et al. "Sense of meaning and purpose in life and risk of incident dementia: New data and meta-analysis." 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105 (2023): 104847.
策划制作
作者丨张玮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杨超 深圳理工大学科普主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赵宝锋 辽宁生命科学学会会员、研究员
来源: 科普中国新媒体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新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