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以蚓投鱼
【释义】:用蚯蚓作为鱼饵来钓鱼。比喻用轻微的代价或微不足道的投入,来换取巨大的利益或回报。
【出处】:最早见于《隋书·薛道衡传》:“陈使傅縡聘齐,以道衡兼主客郎接对之。縡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魏收曰:‘傅縡所谓以蚓投鱼耳。’” 意为对方用浅显的诗作,钓得了薛道衡精彩的唱和。
【拓展】:“以蚓投鱼”常与“抛砖引玉”“小往大来”等策略并列,形容以小吃大的智慧。例如:商家用免费体验吸引顾客后续消费,正是以蚓投鱼;用少量资金进行风险投资获取百倍回报,亦是此理。反义词如“得不偿失”“因小失大”,则形容付出多于收获的失策。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蚓”主要指赤子爱胜蚓等陆栖蚯蚓。它们体表富含蛋白黏液,在水中挣扎时能产生特殊振动波——这种“动态诱饵效应”被鱼类敏锐捕捉,使蚯蚓成为跨越水陆界限的“万能钓饵”。
小档案
名称:赤子爱胜蚓(垂钓代表种)
英文名:Red Wiggler
学名:Eisenia fetida
体长:6-12厘米
体重:0.3-0.8克
隶属科目:环节动物门,环带纲,单向蚓目,正蚓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全球广布,主要栖息于腐殖质丰富的土壤、堆肥及腐烂植被中。
魅力写真:

蚯蚓通过体节交替收缩实现波浪运动(图片来源:包图网)

蚯蚓每日吞食相当于自身体重的有机物(图片来源:pexels)
外形特征:
赤子爱胜蚓体节多达110-150节,环节间具刚毛簇。体表分泌的黏液富含核酸酶与抗菌肽,既能保持皮肤湿润,也可抑制土壤病原菌。其血液含血红蛋白,使身体呈半透明粉红色。
生活习性:
蚯蚓喜温、喜湿、喜暗、喜透气、怕光、怕盐、怕震、怕辣食。虽无眼睛,但全身表皮可感知0.5勒克斯的光强变化,丢失30%体节后可完全再生,某些种类甚至能一分为二。要以腐殖质为食,包括动植物残体、有机碎屑等,还会吞食土壤中的微生物和细小的无机颗粒,通过钻凿通道使土壤通气性提升300%,。
奇闻轶事:蚯蚓竟是“天气预言家”?真的假的!真的!
蚯蚓对即将发生的天气变化有超乎想象的预知能力,“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这句流传千年的农谚,不仅蕴含着祖先的智慧,更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这些看似卑微的土壤居民,实则是自然界最精准的“生物气压计”。
蚯蚓对大气压力的变化有着超乎想象的敏感度。研究表明,它们体腔液中的微气泡能探测到0.5百帕的气压细微波动,这种灵敏度甚至超过了某些专业气象仪器。当暴风雨来临前的12-24小时,随着气压持续下降,蚯蚓会成群结队地向地表迁移,这种行为成了可靠的降雨前兆。英国气象局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统计:通过观察蚯蚓活动来预测降雨,准确率高达85%。
蚯蚓的天气预报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精妙的生存策略。作为通过皮肤呼吸的生物,它们对土壤中的氧气含量变化极为敏感。当暴雨来临前,土壤孔隙被水分填充,氧气供应急剧减少。此时,继续待在土壤中意味着窒息风险。更令人惊叹的是,蚯蚓还能通过皮肤感知土壤湿度的微小变化。当湿度超过某个临界值时,它们会提前开始向地表转移。这种能力确保了它们能在雨水完全浸透土壤前,及时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表。
蚯蚓的天气预报能力不仅为农夫和垂钓者提供了可靠参考,更给现代科学带来了重要启示。工程师们从蚯蚓的感知机制中获得灵感,正在研发新型的气压传感器。这些仿生设备未来可能应用于气象监测、地质灾害预警等领域。
不过,科学家也提醒我们,蚯蚓出土并非百分之百意味着降雨。其他因素如土壤化学成分变化、天敌干扰等也可能促使它们离开洞穴。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土壤中的“预言家”确实在用生命向我们传递着天气变化的讯息。
来源: 喜涮涮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喜涮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