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

海上的台风又活跃起来了

今年第26号台风“凤凰”

(热带风暴级)

已于6日凌晨生成

今年第25号台风“海鸥”

6日加强为16级超强台风

形成双台共舞局面

气温方面,临近周末暖意再现

福建全省大部最高气温

将达28℃左右

8至9日恰逢周末,升温将达顶峰

部分地区甚至会达到或超过30℃

而新一股冷空气

会在下周一(10日)抵达

届时又会上演气温迅速下降的戏码

在这个气温“过山车”式起伏的季节

你身边打喷嚏、咳嗽的人

是不是明显增多了?

为何秋冬季是

常见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

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做好防护?

⬇️⬇️⬇️

01

呼吸道“保护罩”变脆弱了

我们的呼吸道内壁

覆盖着一层娇嫩的黏膜

就像给呼吸道穿上了一层

“隐形防护服”

但当吸入冷空气时

会发生什么呢

01

冷空气直接刺激

黏膜下的血管会骤然收缩,导致血液循环“堵车”,黏膜随之变得干燥。这层“保护罩”一旦变干,防御力就会大打折扣。

02

屏障功能减弱

黏膜是人体抵抗病毒、细菌的第一道物理屏障。屏障受损后,病原体更容易“趁虚而入”,引发感染。

02

身体“防御部队”状态不佳

人体从夏天的炎热到秋冬天的寒冷

需要时间来适应温度的切换

这个过程中

我们的免疫系统可能会“掉线”

01

调节系统“过载”

频繁的温差变化会给身体的调节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带来负担,导致免疫力出现短暂波动。

02

能量“被分流”

身体需要消耗更多能量来适应冷暖变化,这可能会削弱免疫系统的“战斗力”。

了解了内部原因

再来看看外部环境

给了病原体多少“可乘之机”

03

病毒进入“活跃期”

01

病原体活性强

秋季凉爽干燥的气候非常适合一些病毒(如鼻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的生存和传播。

02

传播 “高效率”

昼夜温差大,大家更愿意待在室内,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大大增加了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机会。

04

过敏原“组团”来袭

秋季花粉(如蒿草、葎草)、霉菌孢子、尘螨等过敏原明显增多。温差和冷空气会诱发或加重过敏性鼻炎、哮喘,这些炎症反应会进一步破坏呼吸道屏障,让人更容易继发感染。

既然知道了“敌人”是谁

那它们具体会引发哪些健康问题呢

秋冬季需警惕的

五大呼吸系统“麻烦”

⬇️⬇️⬇️

1.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流感)

最常见,由病毒引起,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发热等。

2.急性支气管炎

通常由感冒发展而来,病毒深入支气管,引起剧烈咳嗽、咳痰。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

对于有老慢支、肺气肿等基础病的患者,冷空气是导致病情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因。

4.支气管哮喘

冷空气、病毒感染和过敏原都是常见的哮喘触发因素,可导致气道痉挛、呼吸困难。

5.过敏性鼻炎

虽然不直接算下呼吸道疾病,但鼻炎的发作会破坏上呼吸道的防御,常常是后续感染的“开端”。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掌握了疾病原理

最关键的就是如何科学预防

⬇️⬇️⬇️

穿衣策略:“洋葱式穿衣法”

内层:穿排汗功能好的内衣。

中层:穿保暖的衣物(如毛衣、抓绒衣)。

外层:穿防风防水的外套。

这样可以根据一天中温度的变化(早凉、午热、晚冷),方便地增减衣物,避免出汗后吹风着凉。

 守住三大“保暖要塞”

口鼻:在温差极大的早晨或晚上,出门可以戴上口罩,既能保暖湿润吸入的空气,又能减少病毒接触。

颈部:颈部受凉容易引起呼吸道不适,戴条围巾或穿高领衣服是很好的保护。

脚部:俗话说“寒从脚起”,注意足部保暖,睡前可用热水泡脚。

打造“会呼吸”的家

勤通风天气晴好时,每天定时开窗通风,降低室内病原体浓度。

保湿度:秋冬季干燥,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维持在50%-60%,能帮助呼吸道黏膜保持湿润,增强防御力。

筑牢免疫“防火墙”

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如橙子、猕猴桃、青椒),多喝温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适当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拳等,提高耐寒能力。但注意避免在冷风中剧烈运动。

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保证休息,让免疫系统得到修复。

接种疫苗,主动防御

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是预防病毒传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接种疫苗: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特别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人群),是预防相关疾病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

避开人群:在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尽量少去人多拥挤、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

来源: 福建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