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漏网之鱼
【释义】:从渔网漏洞中逃脱的鱼。比喻侥幸逃脱法律制裁或某种危险处境的人或事物。
【出处】: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网漏于吞舟之鱼。” 意指法网宽松,连能吞下小船的大鱼都能逃脱。后演化为“漏网之鱼”,强调侥幸逃脱的结局。
【拓展】:“漏网之鱼”常与“逍遥法外”“幸免于难”等情境关联,既可用于形容侥幸逃脱的罪犯,也可比喻在严格筛选中意外存留的事物。例如:扫黑行动中几个侥幸逃脱的马仔成了漏网之鱼;质检过程中未被发现的瑕疵品也是生产线上的漏网之鱼。反义词如“天网恢恢”“一网打尽”,则形容法网严密、无一遗漏。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鱼”虽为泛指,但若论及跃网逃生的高手,鲢鱼堪称典型代表。它们受惊时会爆发性跳跃,这一独特的应激行为,使它们成为渔网中最容易“漏网”的鱼类之一。
小档案
名称:白鲢
英文名:Silver Carp
学名: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体长:30~80厘米(常见)
体重:2~10千克
隶属科目: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原产中国东部江河,后被引入全球70多个国家,主要栖息于淡水湖泊、水库及缓流河道。
魅力写真:

鲢鱼受惊时跳跃出水面(图片来源:[1])

鲢鱼头部比例较大(图片来源:Pexels)
外形特征:
白鲢体色银白,侧扁呈流线型。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部比例较大,眼睛位置极低(位于口裂轴线之下)。其鳃耙特化为细密的海绵状结构,互相连接成致密的滤网,是高效的滤食工具。
生活习性:
鲢鱼栖息于江河干流及附属水体的上层,性活泼,善跳跃。专性滤食,通过不断吸水过滤浮游植物,每尾成年鲢鱼日滤水量可达1.5吨;对船只马达声、击水声极为敏感,受惊时会以45°角爆发跳跃,最高可离水3米;常大规模集群活动,利用群体感应提前感知危险。
奇闻轶事:鲢鱼竟是美国人的噩梦?真的假的!真的!
在中国餐桌上,鲢鱼是再普通不过的食材——鱼头炖豆腐、红烧鱼块,都是令人垂涎的家常美味。然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这种我们熟悉的淡水鱼却成了令人头疼的生态噩梦。
故事要从20世纪70年代说起。当时美国南部养殖场为控制藻类泛滥,从亚洲引进了白鲢等鱼种。没想到,这个看似聪明的决定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这些远渡重洋的鲢鱼在美国水域找到了天堂:温暖的气候、丰富的食物、几乎没有天敌,再加上它们一次产卵数十万粒的惊人繁殖力,很快就在密西西比河流域泛滥成灾。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鲢鱼与生俱来的跳跃能力成了最大的麻烦。当受到船只马达声惊吓时,它们会成群跃出水面,高度可达2~3米。在伊利诺伊河上,经常上演“飞鱼撞人”的惊险场面——高速行驶的游船常被二三十斤重的大鱼撞击,轻则船体受损,重则乘客受伤,直接把人撞进河里甚至撞成鼻梁骨折、脑震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当地政府不得不研发“水下声学驱鱼器”,用特定频率的声波驱赶这些不速之客。
为什么在美国会造成如此严重的生态灾难?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因素。美国人习惯食用海鱼,对带有“土腥味”的淡水鱼向来敬而远之。更重要的是,美式烹饪方法难以处理多刺的鲢鱼,加上饮食文化中更偏爱鱼排类的无刺鱼肉,使得鲢鱼始终无法端上美国人的餐桌。
与此同时,鲢鱼在美国水域如入无人之境。它们每天要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40%的浮游生物,严重破坏了当地食物链。为控制其数量,美国人尝试了各种方法:设置堤坝、电网,甚至发展出用弓箭射杀跃出水面的鲢鱼的“极限运动”。但所有这些努力,在鲢鱼强大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面前都显得力不从心。
反观在中国,鲢鱼却是生态养殖的重要品种。在浙江千岛湖,渔民们通过科学捕捞,既获取了优质蛋白,又维护了水域生态平衡。那些让美国人束手无策的鲢鱼,在我们的餐桌上实现了价值的完美转化。


参考文献:
[1]心有猛虎玩数码.饲养花白鲢的饲料选择:生物、单一与功能性饲料全解析

来源: 喜涮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