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救护车的呼啸声由远及近。45岁的张先生(化名)被紧急送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他因严重肺炎导致呼吸衰竭,尽管面罩下已给予高浓度氧气,他的脸色依然因缺氧而青紫,呼吸微弱而急促,生命危在旦夕。

“立即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副主任医师杨永康一声令下,一场守护呼吸的战斗打响了。今天故事的主角,正是这场战斗中建立的两条生命通道——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导管。

第一幕:紧急建立通道——“气管插管”

什么是它? 气管插管,是一根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富有弹性的空心管子。在张先生情况万分危急时,ICU医生在镇静药物和肌松药的帮助下,经口腔置入喉镜,精准地将这根管子穿过他的声门,放置到主气管中。

为什么是它?气管插管是抢救生命最迅速、最有效的建立人工气道的方式。它的核心使命是:

1. 连接呼吸机:管子的另一端直接连接到呼吸机上,由机器代替或辅助张先生衰竭的肺部进行通气,保证生命所需的氧气供应。

2. 保护气道:对于昏迷或呕吐的患者,它能有效防止胃内容物或分泌物被误吸入肺部,造成更严重的感染。

3. 畅通引流:通过这根管子,护士可以随时吸出深部的痰液,保持气道通畅。

在呼吸机的辅助下,张先生的血氧饱和度迅速回升,脸色逐渐转为红润,最重要的生命体征暂时稳住了。这根从他嘴里伸出的管子,成了他名副其实的“临时嘴巴”,也是ICU里最常见的“风景线”之一。

第二幕:为长期作战做准备——“气管切开”

时间一天天过去,张先生的肺部感染非常严重,虽然生命体征稳定,但短期内脱离呼吸机的希望渺茫。长期经口腔插管会带来不适、口腔护理困难、声带损伤等问题。这时,ICU团队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为张先生进行气管切开术。

什么是它? 这不是一个开胸的大手术,而是一个由ICU医生或外科医生在床旁完成的微创操作。医生在张先生脖子前方的气管上,切开一个非常小的口,然后将一根短小、弯曲的气管切开导管(常被称为“气切套管”)直接插入气管。

为什么是它? 气管切开是为需要长期呼吸支持的患者提供的更优方案。它的优势非常明显:

1. 患者更舒适:摆脱了经口腔的管子,患者的嘴巴解放了,可以更好地做口腔护理,甚至经口尝试吃东西。

2. 更稳定安全:导管固定于颈部,比经口插管更稳固,不易移位,降低了意外脱管的风险。

3. 易于护理:方便护士进行吸痰等气道护理,能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率。

4. 康复训练:为后续脱离呼吸机、进行呼吸康复锻炼(如堵管发声、脱机训练)创造了条件。

对张先生而言,从“气管插管”到“气管切开导管”,意味着他的治疗从“紧急救命”阶段进入了“长期康复”的新阶段。这根脖子上的“人工窗口”,虽然看起来令人心疼,却是他通向康复的、更舒适安全的“桥梁”。

在ICU守护呼吸的终极防线:无论是紧急的气管插管,还是长期的气管切开,其背后都是一个高度专业的团队在支撑。ICU医生精准地判断建立气道的时机、选择最佳方式;ICU护士24小时不间断地守护着这些通道,进行精细的气道湿化、吸痰、固定和局部护理,预防任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在ICU,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导管不是冰冷的器械,它们是危重患者与死神之间的一道坚固屏障,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呼吸之路。当您看到亲人身上这些复杂的管道时,请不要恐惧。它们是我们ICU团队手中强大的武器,我们正通过它们,为患者争取最重要的治疗时间,陪伴他们一起,等待正常呼吸的那一天重新到来。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重症医学科 罗海源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