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北京反邪教协会秘书处协同朝阳区科协、中国电影博物馆、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举办破迷反伪专家研讨会。邀请多领域专家深入研讨交流,聚焦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科学知识普及的有效路径,提升反邪教和反迷信伪科学传播效果,探讨如何提升公众破迷反伪能力,阐释提升科学素养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公众思想提升的重要意义,为构建破迷反伪科学认知环境奠定基础。

北京反邪教协会秘书长李纯鸣介绍了当前有关反邪教和反有害精神培训的情况,提出了在当前背景下开展反邪教工作与科技传播路径融合,强化破迷反伪实践成效,提升科学素养与科学辨别能力,培育具有中国叙事和科学认知的破迷反伪文化生态的强烈愿望。
与会专家们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与科普实践经验,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流文化与科技知识融合传播、科普实践场景构建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提出: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科学普及有机融入社会教育和科研实践,培育兼具中国叙事特色与科学认知能力的社会生态,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提供学理支撑。针对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挑战,充分利用融媒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式,创新科普传播方式,有效提升公众对迷信、伪科学和邪教的辨别能力。着力构建中国化、人文化、理性化的科学认知体系,完善科学传播与舆情引导机制,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伪科学的良好氛围,推动形成理性思辨、科学精神深入人心的社会风尚。
原中国反邪教协会秘书长王慧梅就“如何培育具有中国叙事和科学认知的社会文化生态,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与科学辨别能力”议题进行发言。她强调要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强化科学精神培养与科学知识普及;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智慧,与现代科学理念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科学文化话语体系;加强网络信息科学引导,建好用好反邪教、破迷反伪内容的资源库,提高公众对伪科学的辨别能力,营造理性思考的社会氛围。她特别指出,破迷反伪工作要重点关注弱势群体,通过精准帮扶和科学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反邪教协会理事陈天嘉专家强调,新媒体时代的破迷反伪工作需要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合作机制。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优势,建立权威的科普专家库,为新媒体平台提供专业支持。同时,要加强与主流媒体、社交平台的合作,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发现和辟谣不实信息。此外,还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谣言和伪科学内容的监管,形成政府监管、平台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治理格局。
北京印刷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史河专家指出,要推进破迷反伪教育内容融入学校具体教育项目和有关环节中,如在部分传播艺术专业学生日常课题和毕业设计中设立破迷反伪、科学认知等内容的实践要求,使青年人主动参与科学思维体系的建立,从教育源头入手开发精品课程和教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辨别能力。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武丹专家、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宋强专家表示,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是提高科普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要建立数据驱动的优化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科普策略和内容形式,提高破迷反伪科普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议“跟着电影做科普”,如在《周处除三害》等相关反邪教题材影片热播时充分利用影视作品影响力,通过制作和推广具有科学内涵、价值引导的影视和后期作品,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和理性思维。
科技导报社《前瞻科技》副编审刘志远专家认为新媒体环境下,破迷反伪科普要注重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要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要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和电影等新媒体形式,增强科普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要注重科普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确保传播的信息科学可靠。此外,还需要加强科普人才培养,提高科普工作者的新媒体运用能力,打造专业的科普创作团队。
此外,在研讨过程中,专家们重点关注了特殊人群的破迷反伪工作,包括老年群体、弱势群体、信教群众等,一致认为针对这些群体需要采取细致入微的方法,通过互动交流和互助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各自的需求点,解开扣子。同时,专家们对乱搞所谓国学教育、歪曲中华传统文化的现象表示担忧,强调要在传承传统文化中融入科学精神,让传统文化有科学支撑,让科学传播有文化温度。
针对此次研讨会成果,李秘书长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指导思想在开展反邪教、破迷反伪工作中的具体贯彻实践,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和思想,破除迷信伪科学的生存土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实践和创新发展。通过新技术、新媒体宣传、科普教育和破迷反伪工作,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用现代科学方法解读阐释,实现科学与人文有机结合,为社会兴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此次会议为多领域专家与公众搭建了交流互动的平台,更在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动破迷反伪工作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未来,将整合多方资源,创新破迷反伪传播形式,拓展活动渠道,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与破迷反伪实践的融合,为构建科学文明、富有爱国情怀的社会环境,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 北京反邪教协会秘书处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资源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