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以“九”为阳极,“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这天,人们登高、赏菊、佩茱萸,重温“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情思。


重阳节的传说

  东汉时,汝河一带出现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散布瘟疫,导致百姓病倒死亡。一个名叫桓景的青年,为解救被瘟魔困扰的乡亲,拜仙长费长房为师。学成归乡时,仙长嘱咐他于九月九日率众登高,并带上茱萸叶与菊花酒。他将茱萸分给大家,让瘟魔不敢近身,让他们喝下菊花酒,以防染上瘟疫。并让青壮年手持锄头、铁棍等工具作防备。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发现人们都聚集在山上的时候,它就杀气腾腾地冲上山来。但刚到山腰,浓郁的茱萸香气和菊花酒气就让它头晕眼花,不敢前行。此时,桓景手持宝剑冲下山去,与瘟魔搏斗,最终将其斩杀。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灾的习俗便一代代流传下来。


  在古代,山野无径,荆棘丛生。扶老携幼的民众,用锄头劈砍杂草、铲平险阻,开辟出一条通往安全高度的“生命之路”。面对瘟魔,坚实沉重的锄头,成了手无寸铁的百姓手中最可靠的防身器。它从生产工具,转变为守护生命的武器,与桓景手中的宝剑构成了民间与神力的联合阵线。在重阳的故事里,锄头,是实现“登高避灾”不可或缺的物资。

  “九九重阳,撒谷到仓。”重阳节接近寒露与霜降节气,秋收完毕五谷归仓。秋收之后,进入农闲时节。“息”与“庆”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忙碌了一年的农人终于得以歇息,拥有了登高望远、舒展身心的闲暇。锄头的暂时闲置,是一段辛劳的结束和一段文化生活的开始。

一柄锄头的匠心

  锄头是一种传统且常见的农具,主要用于翻土、除草、松土、挖沟等农业和园艺作业。其设计运用了杠杆原理,让使用者能以省力的方式,将挥臂的力量集中于一点,破开坚硬的土壤。它的设计简单实用,历经数千年演变,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


锄头的类型

小锄:用于精细园艺作业。

月牙锄:刃口呈弧形,适合垄作或挖沟。

漏锄:中耕除草和松土,能在除草的同时自动漏土,减少泥土黏附。

条锄:一种刃部较窄的锄头,用于开沟、起垄、挖窄坑等精细耕作。

板锄:宽而平的刃口,适合翻土、整地。

薅(hāo)锄:专用于除草和浅层松土的小型锄具,名称来源于“薅草”这一农事活动。与普通锄头相比,薅锄更轻巧、灵活。


锄头的历史

中国古代早期,锄头的材质为石锄、骨锄等天然材质,到商周出现了青铜锄,铁器时代后,铁锄成为绝对主力,形制也趋于多样。


  清朝时代,传统铁匠的“看火候”技艺,使锄头硬度堪比现代合金。经历技术革新,现代锄头的头部采用优质钢铁经精细加工和热处理更坚固耐用,且设计更人性化,能更好切割土壤以提高工作效率。


机械化“锄头”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锄头锄地、除草、松土、保持土壤水分等功能在现代农业中主要通过中耕除草机、多功能耕作机等设备替代实现。


农事之锄

唐代诗人李绅有首爆款诗——悯农(其二),这是中国古代的“节约粮食宣传语”。这首五言绝句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旧挥锄辛勤劳作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诗的开头通过一个“锄”的动词,描绘了以锄头为核心工具的劳动场景,从而奠定了全诗悲悯、艰辛的基调,并最终升华出“珍惜粮食”的千古训诫。所以,一提到《悯农》,中国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意象,必然是在烈日下挥动锄头的农民。锄头,是这首诗最具体、最沉重的物质承载和精神符号。


而重阳登高亦有“辞青”之意,即与漫山遍野的绿色告别。体现了农耕先民对土地和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与敬畏——而这种观察,正是在日复一日的锄地、间苗、除草的劳动中形成。

在传说中,锄头辟的是具体的“瘟魔”;在文化中,锄头象征着开辟前路、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从“辟邪”到“奋斗”,人生路上的坎坷,正如登山时的荆棘,需要我们挥动意志的“锄头”去清除。它提醒我们,所有高雅的文化习俗,其根基都深扎于朴素的农业生产与劳动人民的智慧之中。它是中华文明“接地气”的实物代表。


今天,当我们登上高处,或许已不再需要一柄真实的锄头来开路。但当我们了解它的故事后,重阳节便多了一层深刻的意味。那柄沉默的锄头,不仅是农业时代的见证,更是我们民族在与大自然的共生中,用勤劳开辟生路、用智慧守护家园精神的永恒象征。它告诉我们,最深厚的力量,往往孕育于最朴实的土地之中。



作者:杨馥萌、李明

图片来源:均来自网络




来源: 湖南省农业装备研究所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