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冬春季为高发期,但其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成人发病症状往往更重,做好科学防控尤为重要。
一、水痘的特征
水痘的传播能力极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的疱疹液或被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从发病前1-2天到疱疹完全结痂期间,患者均具有传染性,在学校、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易造成聚集性疫情。
感染后潜伏期约10-21天,随后进入发病期:初期可能出现低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类似感冒的症状,1-2天后皮肤会出现皮疹。皮疹会经历“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的过程,特点是分批出现、新旧皮疹并存,全身都可能分布,尤其在头皮、面部、躯干更为密集,疱疹会伴随瘙痒感,抓挠后容易引发细菌感染,甚至留下疤痕。
二、防控核心:预防为先,科学应对
(一)接种疫苗: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目前推荐的接种程序为:12-18月龄接种第一剂,3-4岁接种第二剂。未完成两剂接种的儿童、青少年,以及易感的成人(如医护人员、教师等密切接触人群),应及时补种。接种疫苗后,即使发病,症状也会明显减轻,病程缩短,并发症风险降低。
(二)日常防护:切断传播途径
保持环境通风:教室、家庭等场所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每次不少于30分钟,降低病毒浓度。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是关键,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流动水冲洗;避免与水痘患者密切接触,不共用毛巾、餐具、衣物等个人物品。
减少暴露风险:水痘高发期,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做好防护。
(三)患者管理:规范隔离,避免扩散
一旦出现水痘症状,应立即居家隔离,隔离至疱疹完全结痂且无新皮疹出现(通常不少于发病后14天),严禁带病上学、上班,避免传染他人。患者居家期间,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宽松衣物减少摩擦,避免抓挠疱疹;对患者的衣物、被褥、玩具等进行煮沸或暴晒消毒,分泌物、排泄物需妥善处理。
三、常见误区要避开
误区1:“水痘是小病,不用重视”——水痘可能引发肺炎、脑炎、皮肤感染等并发症,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孕妇、慢性病患者)感染后风险更高,需及时就医。
 误区2:“出过水痘就终身免疫”——多数人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但病毒可能潜伏在神经节内,成年后若免疫力下降,可能引发带状疱疹。
误区3:“接种疫苗后就一定不会得水痘”——疫苗保护率约90%以上,少数人接种后可能因个体差异发病,但症状更轻微,无需过度担心。
四、就医提示:出现这些情况及时就诊
若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治疗:持续高热不退、皮疹部位出现红肿化脓、精神状态差、头痛呕吐、呼吸急促等,避免延误病情。
水痘防控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接种疫苗筑牢免疫屏障,做好日常防护切断传播途径,规范管理患者避免扩散,就能有效降低水痘的发病风险,守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让我们科学应对、主动防控,为儿童和易感人群撑起安全保护伞。

来源: 健康科普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