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蛀了个洞,是补牙还是做根管治疗?”“牙齿掉了一颗,种牙、镶牙到底选哪个?”—— 很多成年人遇到牙齿问题时,都会陷入这样的纠结。明明只是小蛀牙,拖到最后却要做根管治疗;明明可以镶牙,却盲目跟风种牙,花了冤枉钱。其实,不同的牙齿问题,对应着不同的修复方式,选对了才能既省钱又保住牙齿健康。今天就来拆解成年人最常用的 3 种牙齿修复方式,帮你避开误区,科学处理牙齿问题。

表面有 “小黑点 / 小黑洞”:牙齿表面出现黑色斑点,用牙签或指甲能抠到细小凹陷,说明牙釉质已经被细菌腐蚀,形成了浅龋或中龋。这时候补牙,只需清除腐坏组织,用树脂材料填充,1小时左右就能完成,费用也相对较低。
吃甜、冷食物时 “轻微酸痛”:牙齿遇到甜食、冷食时,出现短暂的酸痛感,说明蛀牙已经深入牙本质浅层,属于中龋。此时补牙仍能有效控制病情,若继续拖延,细菌会进一步侵蚀牙髓(牙齿内部的神经和血管),引发剧烈疼痛。
玻璃离子材料:能释放氟化物,预防继发龋(补牙后周围再蛀牙),但强度较低,容易磨损,适合儿童乳牙、老年人牙根处的小龋洞,或作为临时补牙材料。
复合树脂材料:颜色与天然牙齿接近,美观度高,强度也足够,适合补前牙(美观要求高)或后牙的中小龋洞,是目前成年人补牙的首选材料。
嵌体 / 高嵌体:需要先在牙齿上制备洞型,然后在体外制作嵌体(类似 “小盖子”),再粘接到牙齿上。适合后牙较大的龋洞,或补牙后容易脱落的情况,耐用性比树脂材料更强。
补牙后 24 小时内别用补过的牙咬硬物:树脂材料需要 24 小时才能完全固化,刚补完牙就咬坚果、骨头等硬物,容易导致材料脱落或变形。
忽视口腔清洁,补过的牙仍会 “再蛀牙”:补牙不代表 “一劳永逸”,如果不认真刷牙、用牙线,细菌仍会在补牙材料周围堆积,引发 “继发龋”。建议补牙后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问题。

根管治疗:牙齿 “疼到要命” 时的 “最后防线”,不是 “拔牙前的步骤”

牙齿 “自发性疼痛”:没有吃冷、热、甜食物,牙齿也会突然疼起来,尤其是晚上睡觉时疼得更厉害,说明牙髓已经发炎(牙髓炎),需要通过根管治疗清除发炎的牙髓组织,缓解疼痛。
牙齿被 “硌裂” 后疼痛:咬硬物时不小心把牙齿硌出裂纹,之后出现持续疼痛,可能是裂纹深入牙髓,引发了牙髓感染,需要做根管治疗后再做牙冠保护牙齿。
牙齿 “牙龈上长脓包”:牙齿对应的牙龈上反复长脓包,按压时有脓液流出,说明牙髓已经坏死,细菌通过牙根尖扩散到牙龈,形成了 “根尖周炎”,必须通过根管治疗清除坏死组织,消除炎症。

简单情况(单根根管,如前牙):一般 2-3 次就能完成,第一次清除牙髓、封药消炎,第二次清理根管、填充根管,第三次做牙冠保护牙齿。
复杂情况(多根根管,如后牙):可能需要 3-4 次,因为后牙根管数量多(2-4 根),清理难度大,需要多次消炎才能确保炎症彻底消除。
建议:根管治疗完成后 1-2 周内,及时做牙冠保护牙齿。牙冠材料可根据预算选择,烤瓷冠性价比高,全瓷冠美观度高,适合前牙或对美观要求高的人。
缺牙修复:种牙、镶牙、活动假牙,哪种更适合你?


适合人群:牙槽骨条件好(没有严重萎缩)、身体健康(没有严重的糖尿病、心脏病、骨质疏松等)的人。
缺点:费用高,治疗周期长,需要定期复查维护。
适合人群:缺牙数量少(1-2 颗)、缺牙两侧牙齿健康(没有严重蛀牙或松动)、不想做种植牙的人。
缺点:需要磨小健康的邻牙,对邻牙有一定损伤;如果邻牙本身有问题,可能会加重邻牙的负担,导致邻牙松动。
适合人群:老年人、多颗牙齿缺失(尤其是全口缺牙)、牙槽骨条件差(不适合种植牙)、预算有限的人。
缺点:异物感强,刚开始佩戴时可能会不舒服,影响发音和咀嚼;需要每天清洁,否则容易滋生细菌,引发口腔炎症;长期佩戴可能会导致牙槽骨进一步萎缩。
来源: 银川艾齿口腔医院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银川互动口腔健康科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