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客厅里传来窸窸窣窣的脚步声。老爷子穿着拖鞋,一边把遥控器往冰箱里放,一边焦急地念叨着要去幼儿园接孙子。这看似荒诞的一幕,却是千万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的日常。“白天不起,晚上不睡”,成了压在许多照护者心头的难题。
这并非老人故意“折腾”,而是疾病在他们大脑中画下的一笔。要破解这个难题,首先需要读懂他们“混乱”的睡眠背后,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生物钟停摆
大脑中有一个叫“视交叉上核”的区域,相当于人体昼夜节律的闹钟,负责在白天唤醒我们,在夜晚催我们入睡。阿尔茨海默病中异常沉积的Aβ、tau蛋白,就像一块块粘腻的污垢,把这个闹钟糊住了,导致开关失灵,走时不准。
催眠信号减弱
晚上大脑会分泌一种名为“褪黑素”的激素,它如同身体自带的天然催眠师,向全身发出“该睡觉了”的信号。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的褪黑素,仅为健康同龄人的三分之一。缺乏这种关键的催眠信号,夜晚自然难以入眠。
夜间保洁停工
在深睡眠期间,脑脊液会高速冲洗Aβ、tau等代谢废物。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夜间不睡会使“垃圾”清除率大幅下降,进一步加剧脑功能损伤与睡眠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科学应对“五步法”
理解了病因,我们便能有的放矢。以下五个科学步骤,能帮助我们像调试精密仪器一样,为患者重新校准睡眠节律。
第一步:巧用“光疗”,校准生物钟
白天保证每天10点前及下午4点后,累计不少于2小时的户外日照。阳光是校准生物钟最强大的天然工具。日落后,逐渐调暗室内灯光,睡前关闭所有大灯,仅保留柔和的夜灯。
第二步:填满“无聊的白天”,耗尽冗余精力
白天的昏昏欲睡,往往源于无事可做的无聊。可给患者安排感兴趣的活动,如散步、拼图、唱歌、做简单家务等。重在参与而非结果,哪怕他(她)只是看着你做事,也是一种良性的刺激。精力在白天得到释放,夜晚才更容易产生困意。
第三步:管好饮食,减轻身体负担
尽量在晚上6点半前完成晚餐,做到饮食清淡、七分饱,睡前几小时内,避免一切含咖啡因、茶碱的饮品和过量水分,以减少起夜和胃肠不适。
第四步:打造“睡眠程序”,营造入睡氛围
建立一套睡前的“规定动作”,比如温水泡脚15分钟,放松身心,播放固定的舒缓音乐,使用薰衣草香薰助眠等。
第五步:注意防跌,防患于未然
对于夜间游走的患者,安全是第一要务。固定好地毯,床沿安装护栏,在通往卫生间路径上安装感应夜灯。也可使用门窗传感器等智能设备,当老人深夜离床出门时,能及时向照护者发出警报。
当以上非药物方法效果有限时,请务必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医生评估后可能会使用外源性褪黑素补充剂或其他处方药物。
阿尔茨海默病夺走的不仅是记忆,还有“该睡就睡”的本能,把灯关暗,把窗帘拉上,把晚餐时间提前。每一次琐碎的调整,都是在帮大脑重新找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千年节律。今晚开始,让我们用光、用时间、用陪伴,为患者也为自己,按下“重启生物钟”的按钮。

□温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护师方淑佩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