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冬季,不少人一到早晨或出门就喷嚏连连,鼻涕止不住、鼻塞严重、睡不好觉。很多人以为是天气冷,感冒了,但吃了感冒药也不见好。其实,这很可能是过敏性鼻炎在作怪。它不是普通感冒,而是一种由免疫系统“误判”引起的慢性鼻部炎症性疾病,秋冬季尤为高发。

什么是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指人体在接触某些无害物质(如尘螨、花粉、霉菌、宠物皮屑等)后,免疫系统错误地将其识别为入侵者,释放出大量炎症物质(如组胺、白三烯等),从而引发鼻部黏膜的炎症反应。这种反应会导致鼻腔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出现打喷嚏、流涕、鼻痒、鼻塞等症状。如果不加以控制,长期的炎症还可能影响嗅觉、引起鼻窦炎、中耳炎,甚至诱发哮喘。

秋冬季为什么容易发作?

秋冬季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室内过敏原积聚

   天气转凉,人们长时间待在封闭环境中,窗户少开,空气流通差。尘螨、霉菌、宠物皮屑在床上用品、地毯、沙发中大量滋生,是最常见的“隐形元凶”。

2. 气候干燥、温差大

   干燥的空气容易让鼻黏膜干裂、屏障功能下降;忽冷忽热的气候刺激,会引发血管收缩紊乱,使鼻炎反复发作。

3. 取暖环境助长过敏原

   暖气房温度高、湿度低,非常适合螨虫繁殖;同时灰尘飘散,也会让过敏者雪上加霜。

4. 免疫波动与生活节奏

   秋冬季昼短夜长、活动减少,睡眠不规律、抵抗力下降,也会让过敏反应更容易被诱发。

典型症状:四多一堵

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概括起来就是“四多一堵”:

打喷嚏多:常常一连打好几个,早晨或接触过敏源后尤其明显;

流涕多:清水样鼻涕不断,不是感冒那种黄浓鼻涕;

鼻痒多:有时连眼睛、喉咙都痒;

眼泪多:部分患者伴随结膜炎,出现流泪、眼红;

鼻堵:鼻塞严重时甚至睡不好、闻不到味道。

部分患者还会因长期张口呼吸出现黑眼圈、打鼾、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对儿童的学习与发育影响尤为明显。

与感冒、鼻窦炎怎么区分?

很多人把过敏性鼻炎误当感冒。其实它们有明显区别


一句话区分法:

感冒有发热,鼻炎无发热;

感冒7天好,鼻炎反复来。

发病机制:免疫系统“虚惊一场”

过敏性鼻炎的本质,是免疫系统的“误判”。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只攻击真正的病原体(如病毒、细菌),但在过敏体质的人身上,它会把无害物质(如花粉、螨虫、皮屑)当作危险信号。当这些过敏原进入鼻腔后,免疫系统的IgE抗体与之结合,引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导致血管扩张、分泌增多、神经刺激,于是你开始:打喷嚏、流涕、鼻塞、眼痒……。这种反应在短短几分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而长期反复刺激则会让鼻黏膜慢性水肿,对冷空气、气味变化更敏感,形成过敏性体质循环。

常见过敏原有哪些?


冬季常见的“鼻炎元凶”包括:

尘螨:最主要的过敏原,喜欢潮湿温暖的床垫、枕头、被褥中。

花粉:秋季部分地区仍有豚草、蒿属植物花粉飘散。

宠物皮屑:猫狗的毛屑和唾液蛋白可长期悬浮于空气中。

霉菌孢子:浴室、地毯、墙角等潮湿环境最易滋生。

冷空气与刺激性气味:虽非过敏原,但可诱发鼻反应。

如何预防与日常护理?

1. 减少接触过敏原

定期清洗床上用品,每周用60℃热水洗涤;

选择防螨床垫、枕套,避免地毯、毛绒玩具;

宠物过敏者应避免与动物同居室;

墙角、浴室防潮防霉;

使用空气净化器或定期通风换气。

2. 保持室内适宜环境

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40%~60%;

开启暖气时可用加湿器,防止空气过于干燥;

避免烟雾、香水、油漆等刺激性气味。

3. 出门防护

花粉季或雾霾天出门可戴口罩;

外出归来及时洗脸洗鼻,减少过敏原附着;

若需运动,尽量选择清晨空气相对洁净时段。

4. 增强免疫调节能力

规律作息、适度运动;

保证充足睡眠与均衡营养;

减少熬夜与精神压力。

5. 药物治疗

轻度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缓解症状;

中重度患者可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

对症状长期反复者,可考虑脱敏治疗,通过逐步增加过敏原剂量,改善体质、降低反应强度。

何时应就医?

如果你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到医院耳鼻喉科或过敏专科就诊:

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或频繁复发;

常年鼻塞影响睡眠与工作;

出现面部疼痛、嗅觉下降;

使用药物无效或副作用明显;

伴有哮喘、皮肤过敏等全身症状。

医生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IgE检测帮助明确过敏原类型,指导个体化治疗。

科学认识,早防早治

秋冬季的“感冒”并不都是感冒。如果你总是晨起打喷嚏、流清鼻涕、鼻痒不止,很可能是过敏性鼻炎。它虽不致命,却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为哮喘等疾病埋下隐患。科学的预防、规范的治疗、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让你在寒冷季节自由呼吸,不再喷嚏连连。

来源: 云兮疫苗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