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气温骤降、空气干燥,中老年人体质较弱,免疫力下降,是疾病高发期。养生核心在于“保暖护阳、润燥防燥、温补饮食、适度运动”,做好以下几点,助力平安过冬。



图片由AI生成

一、保暖优先:重点部位别忽视

初冬保暖讲究“精准”,而非“裹厚”,避免冷热交替引发不适:

 护好三大关键部位:颈部(戴围巾,防寒气侵入引发头痛、颈椎病)、腰部(穿护腰或高腰裤,保护肾脏和腰椎)、脚部(穿厚底保暖鞋,睡前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穿衣遵循“洋葱式”:内层穿透气棉质衣物,中层穿保暖毛衣/羽绒服,外层穿防风外套,方便根据室内外温度增减,避免出汗后着凉。

 室内保暖不封闭: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分钟,保持空气流通,减少流感、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室温控制在18-22℃为宜,避免过高导致口干舌燥。



二、饮食温补:养阳润燥双兼顾

初冬饮食以“温”“润”为主,既能补充阳气,又能缓解干燥,避免油腻辛辣:

 多吃温补食材:适量摄入羊肉、牛肉、鸡肉、红枣、桂圆、山药等,帮助身体抵御寒气;可搭配生姜、花椒等温热调料,如生姜红枣茶、山药炖鸡汤。

 补充润燥食物:空气干燥易导致口干、皮肤痒、便秘,可多吃梨(蒸梨更佳,减少寒性)、银耳、百合、蜂蜜、白萝卜等,滋润肺腑和肠道。


忌口3类食物:少吃生冷食物(如冰水果、凉菜),避免刺激肠胃;少吃高盐高油食物,预防血压升高、血脂异常;少喝浓茶咖啡,避免影响睡眠和钙质吸收。



三、适度运动:温和为主不劳累

初冬运动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避免剧烈运动损伤身体:

选择合适运动:推荐散步、太极拳、八段锦、广场舞等温和运动,每次30-40分钟,每周3-5次,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

 把控运动时间:避开清晨低温时段(6-8点),选择上午10点后或下午2-4点(气温较高、阳光充足),运动前做5-10分钟热身(如拉伸、慢走),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衣物。

特殊情况暂停:若遇雾霾天、大风天,改为室内运动;身体不适(如感冒、关节痛)时,立即停止运动,休息调养。


四、身心调理:情绪稳定助健康

初冬日照减少,易出现“季节性情绪低落”,同时需注意作息和疾病预防:

保证充足睡眠:初冬宜“早睡晚起”,每晚睡够7-8小时,中午可小憩20-30分钟,帮助身体恢复精力,增强免疫力。

调节情绪心态:多晒太阳(每天1小时,促进维生素D合成,改善情绪),与家人朋友多沟通,培养养花、练字等兴趣爱好,保持心情舒畅。

做好疾病预防: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按时服药;流感高发期,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必要时接种流感疫苗;若出现咳嗽、胸闷、关节痛等不适,及时就医,避免拖延。



中老年养生无需复杂,抓住“保暖、饮食、运动、情绪”四大核心,顺应初冬季节特点,就能有效增强体质,安稳度过整个冬季。

来源: 福建省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