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跃初

 

几代人以来,“多喝热水”一直是中国流传甚广的养生建议,这句文化口头禅在家庭中代代相传,被奉为包治百病的良方——从感冒到消化不良,似乎都能靠它缓解。但中国一位顶尖肿瘤学家的突破性研究,正挑战着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研究表明,热水实际上可能损害消化健康,而常温水甚至冰水对胃更有益。

 

中国对热水的执念与传统养生理念紧密相连。这一习惯植根于中医“寒热平衡”的核心思想,人们认为喝热水能温暖身体、驱散内寒、促进血液循环。走进中国任何家庭、办公室或餐厅,你都会看到沸水饮水机、作为日常必备品的保温壶,以及人们对冷饮普遍的谨慎态度——即便在气温飙升至35℃以上的酷暑天也是如此。这种文化规范早已深入人心,许多中国人会等沸水晾到“温热”状态才饮用,将其视为健康意识的体现。

 

然而,这种热水教条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习惯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西方国家,自来水通常直接喝常温水或加冰饮用,热水仅用于特定场合,比如清晨的咖啡或茶。即便在与中国文化渊源深厚的东亚邻国日本和韩国,也没有将热水视为健康必需品的类似观念。冰水和冷饮是日常生活的标配,从便利店冷柜到餐厅菜单随处可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的胃病发病率并未高于中国,这意味着热水与健康之间的关联,可能更多是文化传统而非科学事实。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著名教授季加孚,为这一文化差异背后的科学原理提供了新的解读。“人体的胃其实更偏爱凉爽的温度,”季教授解释道,“胃壁有一层黏膜屏障,就像一件‘防弹衣’,能保护胃壁免受腐蚀性胃酸的侵蚀。”这层由特殊细胞和黏液构成的屏障对温度高度敏感,就像高温会损伤皮肤组织一样,热饮会破坏胃黏膜的完整性,后果从轻微炎症到危及生命的疾病不等。

 

其生物学机制很简单:消化道的黏膜衬里覆盖在口腔、食道和胃壁表面,正常温度为36.5℃至37.2℃,仅能承受40℃至50℃的温度。当液体温度超过60℃时,就会对这些脆弱的组织造成热损伤。更关键的是,超过65℃的温度会引发构成黏膜屏障的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的变性——就像高温让蛋清凝固一样,使其失去原有功能。随着这层保护层受损,胃酸便会渗透到胃壁,引发炎症和长期损伤。

 

热饮的危害并非即时显现,而是会逐渐累积。初次接触可能导致浅表性胃炎,这种轻微炎症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持续饮用热饮会使病情加重,发展为胃黏膜糜烂,此时保护层出现明显破损,可能伴随胃痛或反酸等症状;经过多年反复的热刺激,黏膜细胞可能发生异常变化,即不典型增生——这是一种明确的癌前病变;最终,在其他风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种慢性损伤可能发展为胃癌或食管癌。

 

早在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将温度超过65℃的饮品列为2A类致癌物,即“很可能对人类致癌”。这一分类有着严谨的流行病学证据支持:2022年一项涵盖23项研究、涉及5050名病例和10609名对照者的荟萃分析发现,喝热茶会使食管癌风险增加79%;伊朗一项对50045名参与者进行了10年追踪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每天饮用不少于700毫升、温度超过60℃的热茶的人,患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风险高出90%。

 

中国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结论。2020年一项对比942名食管癌患者与942名健康对照者的研究发现,饮用温度超过65℃的热茶会使癌症风险增加67%。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隐藏的危险:与会引发即时疼痛的急性损伤不同,消化道的热损伤通常是悄无声息的,在症状显现前可能累积数十年——就像无防护的日晒会在多年后导致皮肤癌一样。

 

那么,尤其在夏季,最佳的补水方式是什么?季加孚教授的建议很明确:“常温水或冰水对胃有益,而滚烫的开水会损害整个消化道。”这一观点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一致,理想的饮水温度范围是10℃至40℃。这一区间的水温不会刺激黏膜,也不会导致蛋白质变性,能最大程度保护胃的天然屏障。

 

对于健康人群而言,担心冰水会刺激肠胃的想法大多是多余的。人体的胃具有出色的温度调节能力,能迅速将冰水升温至体温,不会造成伤害,同时还能有效缓解夏季的燥热感。只有患有严重胃溃疡或慢性胃炎的人,才需要避免突然大量饮用冰水,可选择20℃至30℃的凉水,以减少对病灶的刺激。

 

除了控制温度,专家还为夏季补水提出了关键建议:成年人每天应保证1500至2000毫升的饮水量,在极端高温环境下可增至不超过3000毫升,避免水中毒;少量多次饮用(每次200-300毫升)比大口猛灌更有益,尤其在饭前半小时饮用,有助于稀释胃酸、促进消化。

 

清晨空腹喝一杯200毫升左右的常温水,能补充夜间流失的水分,唤醒消化系统;用餐时如需喝水,选择与食物温度接近的凉水最为适宜,因为极端温度(过热或过冷)会降低消化酶的活性;睡前1-2小时饮用100-150毫升温水,既能补充夜间所需水分,又不会给胃造成负担;运动后不宜立即喝冰水,应先小口饮用常温水,待心率平稳后再添加冰块。

 

此外,还需警惕隐藏的热饮风险。夏季常见的热咖啡、热茶、热汤等,温度往往超过70℃,专家建议饮用前先晾置5-10分钟,待温度降至60℃以下再喝。数据显示,刚泡好的绿茶温度可达85℃至95℃,晾置8分钟后约为60℃,15分钟后可降至45℃左右——既能保留饮品的风味,又能消除热损伤风险。

 

对比全球的补水习惯,我们能看到传统与科学的碰撞。在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常温水是标配,但它们的消化道癌症发病率并未高于中国;在日本,自动售货机和便利店常年供应大量冰水和冷饮,而该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和消化道健康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些例子证明,凉水并不会危害健康,真正的威胁来自超过65℃的高温。

 

保护消化道健康,仅靠调节水温是不够的:均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辛辣食物和酒精的摄入也同样关键。但纠正喝过热饮品的习惯,无疑是最容易上手、效果最直接的一步。胃需要的是温和的呵护,而非滚烫的“考验”。

 

这个夏季,是时候抛弃热水养生的迷思,拥抱清爽的凉水补水方式了。遵守65℃的安全阈值,选择常温水或冰水,就能减少消化道损伤,守护长期健康。真正的养生并非固守传统,而是用科学的方式呵护身体——让每一次饮水都成为迈向健康的一步。让我们用基于证据的健康建议,取代那句虽出于善意却可能有害的“多喝热水”,确保我们的胃即便在最热的月份也能保持健康舒适。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