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螟蛉之子
【释义】:指蜾蠃捕捉螟蛉(鳞翅目幼虫)存放于巢中,古人误认为其收为养子。后比喻养子或义子。
【出处】: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汉代郑玄笺注进一步解释:“蒲卢(蜾蠃)取桑虫(螟蛉)负之于木空中,七日而化为其子。” 这一观察误差形成了延续两千年的生物学误解。
【拓展】:“螟蛉之子”常与“寄人篱下”“认贼作父”等语境关联,成为非血缘继承关系的文化符号。例如:他收养阵亡战友的遗孤,视如己出,此子便是他的螟蛉之子;古代家族过继嗣子延续香火,亦属此列。反义词如“亲生骨肉”“血浓于水”,则强调血缘亲情。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蜾蠃”是胡蜂总科蜾蠃科寄生蜂的统称,又称细腰蜂、土蜂。这类胡蜂的繁殖策略远比古人想象的精密。它们用毒针实施精准麻醉,将猎物转化为“活体保鲜库”,体现了自然界最冷酷也最高效的生存智慧。
小档案
名称:蜾蠃(常见代表:黑胸蜾蠃)
英文名:Black-breasted Potter Wasp
学名:Orancistrocerus drewseni drewseni (Saussure)
体长:1.5~2.5厘米
体重:0.1~0.3克
隶属科目: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胡蜂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全球广布,常见于农田、园林,在屋檐、石缝或自行筑泥巢栖息。
魅力写真:
细腰杀手:蜾蠃(图片来源:[1])
蜾蠃将麻痹的猎物放入育婴巢(图片来源:[2])
外形特征:
黑胸蜾蠃体色玄黑具黄斑,腹部第一节特化成细长“腰”,故称细腰蜂。其毒针结构特殊,中空如微型注射器,可分泌神经毒素。后足特化出携带泥丸的刚毛丛,是杰出的“泥瓦匠”。
生活习性:
黑胸蜾蠃成虫平时无巢,自由生活,而雌蜂仅在繁殖期会衔泥或利用竹管筑巢产卵,巢通常筑在朝南的墙面上,以利用日照来维持幼虫生长所需的温度。它们利用毒针捕捉鳞翅目幼虫,经蜇刺麻醉后贮于巢室内,以供其幼虫孵化后食用。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福建、江苏、安徽、广西、重庆、四川、云南等地。
奇闻轶事:蜾蠃堪称“外科手术师”?真的假的!真的!
南北朝时期,医药学家陶弘景通过持续观察揭开了千年谜团:“其子如粟米大,置肉器内,十日而化成蛹”。他认为“收养义子”的蜾蠃实则是自然界最精湛的“外科手术师”,螟蛉不是“义子”,而是蜾蠃幼虫的食物。
现代高速摄影技术揭示,雌性蜾蠃的捕食过程堪称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当它发现螟蛉幼虫时,会以毫米级的精度将毒针刺入猎物腹节间的软组织间隙,完美避开所有重要器官。这种精准注射使得神经毒素能直达运动中枢,实现永久性麻痹而不影响猎物的生命体征。
雄性蜾蠃,向风一样自由,完成交配之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不参与筑巢和抚育后代。雌性蜾蠃,天生劳碌命,她不但要单独完成筑巢,而且要为娃准备食物。它们用上颚采集泥土,混合唾液分泌的黏液蛋白,建造出隔水防潮的壶形泥巢。每个巢室都是独立的育婴房,内部温度湿度都经过精确调控。在准备产卵时,蜾蠃会将麻痹的螟蛉幼虫运入巢中,巧妙地将卵产在猎物腹部。这样当幼虫孵化后,就能立即获得新鲜食物。被封存在泥巢中的螟蛉,实际上成了一个天然的“活体罐头”,为蜾蠃幼虫提供长达20天的完美营养源。
虽然蜾蠃的繁殖方式看似残酷,但它们却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研究表明,每只蜾蠃在一个成虫季节能捕获超过300只农业害虫。在中国南方的果园中,农学家通过悬挂人工蜾蠃巢,成功将蛀果虫害减少了45%。这种生物防治方法不仅环保高效,还避免了化学农药带来的副作用。
“螟蛉之子”这个成语的演变,折射出人类对自然认知的深化过程。从《诗经》时代的美丽误会,到陶弘景的实证观察,再到现代科学微观研究,我们逐渐认识到蜾蠃不再是冷酷无情的“杀戮机器”,而是生态平衡的精密调控者。它们所采用的生存策略,或许正是自然界最理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心灵的游乐场.揭秘细腰美人杀手:蜾蠃的独特魅力与秘密
[2]新发现.没有冰箱,动物怎么储藏食物的?
来源: 喜涮涮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喜涮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