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正式来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宁乡市中医医院中医认为,此时是养精蓄锐、为来年身体打下坚实根基的黄金时期。立冬养生并不复杂,记住这个“一二三四”口诀,轻松开启科学养生模式。
一个核心:藏
《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这句话点明了冬季生活的核心:让阳气得到闭藏,早睡晚起,最好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立冬养生的总纲领,就是一个字——“藏”。
藏阳:避免过度耗散阳气。不再提倡“秋冻”,需及时增添衣物,防寒保暖。
藏神:精神上要保持安宁,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大悲,急躁发怒,学会静养心神。
藏精:节制房事,保证充足睡眠,为身体储存宝贵的肾精物质基础。
两个部位要:保暖
寒邪入侵,多有路径。立冬后,尤其要守护好这两个“门户”:
头部与颈部:“头为诸阳之会”,颈部有重要的“风池”、“风府”穴,极易受风寒袭击。出门戴上帽子、围巾,是预防感冒、头痛、颈椎病的首要之举。
腰背与足部:“腰为肾之府”,背部的督脉总管一身阳气。足部离心脏最远,寒气最容易从脚底升起。一个温暖的腰背和一双热乎的脚,是身体阳气稳固的“压舱石”。可多晒背部,睡前用热水泡脚,并按摩脚底涌泉穴。
三类食物巧搭配
立冬进补,并非大鱼大肉,而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一补“水”:滋阴润燥:
立冬前后,气候依然干燥,易伤肺阴。应多吃白色食物以润肺,如银耳、百合、梨、山药等,煮成粥或羹汤,既能补水,又能滋阴。
二补“根”:健脾益胃:
地下根茎类食物得土地之精气,最补益人机。如红薯、山药、土豆、萝卜等,能健运脾胃,为后续进补打好基础。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萝卜行气消食,正可防止补而壅滞。
三补“黑”:温补肾精: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冬季对应肾脏,黑色入肾。此时可适当食用黑色食物以补肾气,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桑葚等。对于怕冷、手脚冰凉的阳虚人群,可适量食用羊肉、牛肉、韭菜、核桃等温性食物。
做好四件事
第一件事:早睡晚起,以养阳气
立冬后,人们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充足的睡眠是开胃的补药,更是修复胃的“天然的良药”。
需要注意的是,晚起并不等于卧床不起,而是应该在太阳升起的时候起床。
第二件事:注意保养心脏
立冬后,室外温度低,室内温度高(有暖气的北方室内温度更高),室内外温差较大,容易引起血管痉挛,造成心脏缺血。
因此,立冬后要注意保养心脏,例如外出时要穿上厚实的衣裤,戴上围巾、手套、帽子等,尤其是半夜起床时一定要注意保暖。
第三件事:适当进补
立冬进补不仅有助于强健体魄,而且能降低身体发病的风险。但是人们不能盲目进补,需根据个人体质的寒热、虚实来决定如何进补。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为了防止冬季进补时“虚不受补”,人们可多进食健脾养胃的食物作为“引补”。
第四件事:养肾固精,温补肾阳
寒与肾相呼应,最易损耗肾的阳气,而肾的阳气一旦被伤,人就容易生病。因此,立冬后要注意养肾,以固精补阳。
肾经来自于脚底,人们睡前可用热水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温补肾阳。需要注意的是,泡脚时一定要将脚泡透,这样才能更好地刺激脚部经络。建议用38℃-40℃的水泡脚,直至身体微微出汗;泡脚时可配合足底按摩,效果更佳。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宁乡市中医医院 治未病科 刘兴平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宁乡市中医医院 治未病科 刘兴平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