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一响,心里就慌。”不少人在上下楼梯、晨起下蹲时听到膝盖“咔嗒”一声,立刻联想到“是不是缺氨糖?”——朋友圈里,氨糖被描述成“关节守护神”;药店里,它稳居销量前三。可真相究竟如何?吃下去的氨糖,真的能让软骨“返老还童”吗?今天,我们用最新临床证据,给这颗“小糖片”做一次全面体检。

一、氨糖是什么?
氨糖(氨基葡萄糖)是人体软骨基质中蛋白多糖和透明质酸的“建筑砖块”,负责吸收水分、维持软骨弹性,同时参与滑液合成,起到润滑与缓冲作用。30 岁后,体内氨糖合成速率每年下降约 2%,到 70 岁几乎“入不敷出” 。
二、理论上的“三重功效”
促合成:为软骨细胞提供原料,刺激蛋白多糖新生。
抑破坏:抑制胶原酶、磷脂酶 A2 等软骨降解酶活性。
增润滑:刺激滑膜细胞分泌更多透明质酸,降低摩擦。
三、临床疗效的“AB面”
A 面(支持证据)
欧洲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经济学会 2019 指南:口服氨糖 1500 mg/日,持续≥8 周,可轻度缓解膝骨关节炎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国内研究:早中期患者联合软骨素使用,软骨修复效率提升约 30%,关节间隙狭窄速度年均减少 0.1 mm。
B 面(争议与局限)
美国风湿病学会将氨糖列为“有条件推荐”,认为对重度骨关节炎几乎无效。
2025 年中国《骨关节炎临床药物专家共识》指出:氨糖“不能阻止软骨进一步磨损,也无法逆转关节畸形”。
口服生物利用度仅 25%,个体差异大,部分患者服用 6 个月仍无主观改善,应停药观察。
四、谁适合吃?谁要慎吃?
适合人群
早期骨关节炎(K-L 分级 0–Ⅱ级)伴轻度疼痛、晨僵 <30 min;
关节镜术后或运动损伤后的软骨修复期;
需长期负重劳动、肥胖、绝经后女性等高风险群体。
慎用或禁用人群
甲壳类海鲜过敏者——可能出现交叉过敏;
肝肾功能不全(eGFR<30 mL/min)——代谢蓄积风险;
妊娠、哺乳期——胎盘/乳汁转移安全性未知;
正在服用华法林——氨糖可增强其抗凝效应,增加出血风险 。
五、怎么吃才“可能有用”?
剂量:药品级硫酸氨基葡萄糖 1500 mg/日,一次或分两次随餐服,可减少胃肠不适。
疗程:至少连续 8 周,有效者建议持续 3–6 个月;若半年无效,果断停药。
联合:可与低剂量软骨素(800–1200 mg/日)或钙+维生素 D 同用,兼顾软骨与硬骨。
运动:体重每减 1 kg,膝关节负荷降 4 kg;配合游泳、骑行等非负重运动,疗效更佳。
六、常见误区一次说清
“氨糖=止痛药”:错误!它需 2–3 个月才显效,急性剧痛应首选外用或口服 NSAIDs,再考虑氨糖长期维护。
“保健品更天然”:错!市面氨糖保健食品剂量偏低、辅料复杂,建议优先选药品级,看清“国药准字”。
“吃了就能长新软骨”:夸大!氨糖仅能延缓磨损、轻度修复,无法让已消失的软骨“再生”。
七、结论:把氨糖放在正确位置
它不是“神药”,而是早中期骨关节炎“基础管理”的一员,与减重、锻炼、肌力训练并列;
重度关节间隙狭窄、骨赘形成者,应及早就医,考虑关节腔注射或手术,别指望氨糖“逆天改命”;
想用就用“药品级”,足量、足疗程、定期评估——有效继续,无效则停。
结尾
氨糖就像一位“迟到的修理工”:房子(软骨)刚出现裂缝时,他还能补补砌砌;房子已塌,他也无能为力。与其事后“狂吃氨糖”,不如趁关节还健康,控制体重、科学运动、避免伤膝动作——真正的“关节守护神”,其实是你自己。
来源: 科普驿“沾”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驿“沾” 